第243部分(第3/4 页)
行禁止。”于是,“祭堂子”就被垄断成爱新觉罗家族的专利了。
这个活计小皇帝当然干不了,这一次,代皇帝主祭的,是恭王。
“祭堂子”不干小皇帝的事了,却干关卓凡的事。他的任务,是率领不参加行礼的文武百官和外藩蒙古王公台吉等,在午门外“跪送”。
等祭祀人等回来了,再“跪迎”。
寅正——凌晨四点,“祭堂子”的队伍从午门出发。就是说,关卓凡得天不亮就爬起来,寅正之前到位,同一大班人杵在午门外,然后一直等到天亮。寒风凛冽中,穿的再暖和,也是瑟瑟发抖,有的官员的鼻涕都冻出来了。
关卓凡心中抱怨:这不是折腾人吗?哪天老子真说话算数了,非改改这个制度不可!
昨天我还笑话“带庆隆舞大臣”和内务府大臣两个,现在,哼哼,我还不如那两位呢。
“祭堂子”的回来了,“跪迎”,礼成。可大伙儿一口气都不能喘,因为接下来就是元旦朝贺的仪式了。
元旦朝贺是朝廷规模最大的仪式,有的时候,甚至比皇帝即位还隆重。因为新帝即位,常常事机紧促,不能从容。比如同治小皇帝,就是在热河行宫登基,一切仪制,自无法和紫禁城相提并论。
这元旦朝贺,到底怎么样盛大庄重,倒要见识一番。
元旦朝贺“主会场”,是太和殿。
午门、太和门及太和殿前,銮仪卫已陈法驾卤簿。
和保和殿赐宴外藩蒙古王公时相仿,太和殿檐下陈中和韶乐,太和门北檐下陈丹陛大乐,南北呼应。
殿内设表案和笔砚案。
丹墀内御道两边摆“品级山”。这样东西比较有趣,铜质,内空,大致是一个扁圆锥体,约一尺左右的尺寸,上以满汉两种文字注明品级,从正一品至从九品,一行十八坐,御道东西各两行,共七十二座。
这个东西形状似山,因此叫“品级山”。它清楚指明参加仪式的官员该于何处就位,算是一种很科学的“位标”。
除了“品级山”,还有纠仪御史和礼部司官,帮助辨定百官朝位。
王公超品,不在丹墀内,而在更高一层的丹陛上——关卓凡就在这儿了。
王公文武先在午门外集合,然后礼部司官引导,入紫禁城,至太和殿前,各就各位。
钦天监报时,礼部堂官至乾清门,奏请皇帝御殿。
于是午门钟鼓齐鸣,皇帝奉两宫皇太后銮驾,先至中和殿升座。
这是一个“过渡”,就是说,先在中和殿歇口气,准备准备。
辰正,中和韶乐奏,皇帝奉两宫銮驾,入太和殿,升宝座。
升座后,乐止,阶下三鸣鞭。
鸣赞官喊“排班”,意思是:大伙儿各就各位,准备磕头。
丹陛大乐奏,王公百官由“立位”转“拜位”。
鸣赞官喊“跪”,于是呼啦啦一大片,整个场子都跪了下去。
乐止,宣表官捧表,至太和殿檐下正中跪,一左一右,两个大学士陪跪。
宣表官是桑春荣,两个大学士是倭仁和朱风标。桑春荣只是学士,两个齿德俱尊的大学士上司却要居他左右。这是因为桑春荣的嗓子最好,如果换了倭仁,一口河南土腔,中气也弱,在这朝廷大典之上朗读贺词,听着未免有点怪怪的。
宣表官展表,宣读贺词,文意奇古,里面的皇帝、太后是听不懂他嚷嚷些啥的。
贺毕,三位老先生入殿,进表于案。
然后退出殿外,丹陛大乐复奏。
王公百官于是行三跪九叩礼。
礼毕,起身,由“拜位”而复“立位”。
乐止,皇帝、太后赐群臣坐。王公入太和殿坐,百官就“立位”坐。然后大家伙儿一叩首,表示谢恩。
接着进皇帝、太后茶,皇帝、太后礼尚往来,赐群臣茶。群臣坐饮毕,再行一叩礼,谢恩。
阶下三鸣鞭,中和韶乐奏,皇帝、太后降坐,百官按次退下。
这个“元旦朝贺”就算结束了,但今天的事体,却只做了一半。
场子一空出来,礼部、内务府、宫里边的太监苏拉,就开始流水价般出入,布置接下来的“太和殿筵宴”。
这算是清宫规格最高的宴会。
殿内宴桌一百零五张,是接引大臣、后扈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王公亲贵和一、二品大臣的位子。
不过,大臣中的理藩院堂官、都察院的掌院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