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部分(第2/4 页)
了防备洋夷,‘有事’之时,为朝廷出力。”
关卓凡冷冷说道:“你在功山寺举兵,大杀‘俗论党’,也是为了防备洋夷?还是嫌‘俗论党’对朝廷不够‘恭顺’,只有你才有资格对朝廷‘恭顺’?”
话说到这个份上,再做口舌之争,已经没有什么意义,高杉晋作跪下,高声说道:“千错万错,错在高杉晋作一身,恳请贝子爷将高杉千刀万剐,以塞天下悠悠之口。”
这是要仿第一次长州征伐的例子,由主事的家臣承担责任,换取朝廷的的罢兵。
虽然佩服他勇赴藩难,关卓凡还是不由放声大笑:“高杉晋作,你以为我大军远涉重洋,巨舰云集,就为了杀你一人么?”
笑声止歇,关卓凡说道:“高杉晋作,咱们这么谈,谈不出什么名堂,你且回去,尽管整顿军备。我也不必瞒你,明日一早,我大军就对马关发动攻击——首先从彦岛打起。打完了这一仗,咱们再谈,也许就能谈出点名堂来了。”
高杉晋作沉默了片刻,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才用艰涩的声音说道:“贝子爷,这一仗已经打完了。”
关卓凡皱起了眉头:“什么意思?”
高杉晋作沉声说道:“我已下令,放弃沿岸炮台,所有长州军兵,退出马关。”
关卓凡的身子猛地往前一探,眼睛死死地盯住了下面跪着的这个人。
你还真干出这个事来了!
*RS
第十九章 生路
长州主动战略撤退,马关不战而下,对中美联军,并无任何可喜之处。
因为本来也只需花二、三日时间,马关便举手可下。而在此过程中,中美联军的损失,是可以忽略的。
更重要的是:中美联军失去了通过马关战役,对长州陆军主力进行打击的机会。小仓口战役,长州军并未受到实质性损失,现其全身退入内陆,后事反复,首尾甚长。
在海上,中美联军拥有绝对优势,长州军就是肉靶子;但深入内陆之后,双方的差距就没有那么大了。
关卓凡依然有足够的把握取得最后的胜利,可是,很有可能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代价。
这就是后世硫磺岛战役,日军“放弃滩头防御,采取纵深防御”的“前传”了。
这个形势,关卓凡明白,杜立德明白,高杉晋作也明白。
明白归明白,但高杉晋作真要做出放弃马关的战略抉择,却是千难万难。
一般人看来,长州藩现在的形势,根本是“一片大好”:周防大岛战役,幕府舰队落荒而逃;小仓口战役,幕府军全军溃退,长州军甚至占领了小仓城,然后大烧大抢了一番,凯旋而归。
这个时候,不战而弃马关,高杉晋作是脑子被驴踢了呢,还是……突然起了“异心”?
除了高杉晋作本人,只有极少数人,如山县有朋,明白小仓口战役,并没有达成最重要的战略目的——摧毁中国人的“后勤基地”。这场“胜仗”,其实只有舆论宣传和谈判时讨价还价的价值。
而亲身领教过中国人的战斗力,又有去年四国联合舰队进攻马关的前车之鉴,高杉晋作、山县有朋两个,知道坚守马关的下场是什么:去年那次,好歹还守了三天;这一次,很可能三天都守不到。
敌人比去年的四国联合舰队更加强大——“翁贝托国王号”和“杜立奥号”给他们的震撼良久难平;而长州藩海岸防卫的力量却比去年更弱。
杜立德估计,长州藩的炮群“最多恢复了百分之八十”,其实还是高估了。高杉晋作、山县有朋晓得自己的本钱:和去年相比,长州藩马关海峡沿岸炮群只恢复了一半,真正复原了的,仅仅一个彦岛炮台。其余的,有的“炮台”上面的“大炮”,甚至是木头做的,刷上漆,迷人耳目而已。
进攻小仓藩的时候,至始至终,只有一个彦岛炮台,为登陆的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原因就在这里。
坚守马关,既无法守住,又徒然耗损宝贵的有生力量,除了“全节”之外,所为何来?
真“坚守不退”,这一仗打完,马关三千守军不是全军覆没,便是分崩离析,中国人乃可从容长驱直入,进抵藩治山口城。而艺州口、石州口战况未明,无法调兵回援,自马关至山口,一路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中国人,则长州藩就要陷入万劫不复的地界了。
关卓凡晓得,高杉晋作这个决定,定是他自己的“独断”,而非“藩命”。而不战即退,必难以见谅于藩内。即便真的因此而拔长州藩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