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部分(第2/4 页)
袋的缺口上,“空空如也”。
高杉晋作和山县有朋都略觉不安,中国人肯定已经进入了壕沟,但他们为什么还不露出头来?
福田侠平的第一队距壕沟已经不足一百米了,望远镜中,突然人影晃动,片刻之间,沙袋上所有的缺口,都被“填满”了。
高杉晋作和山县有朋发现,这个时候,己方后方阵地的部队的射界中,进攻部队和敌人的壕沟已经部分重叠,很难从后方提供火力支援了。
于是两个人都明白了,为什么中国人迟至现在才进入“射击状态”。两人对视了一眼,都在对方的脸上看见了不安的神色:长州军队可做不到这一点——这需要守军上下都有很好的“定力”。
中国人并没有马上射击。
八十米……七十米……长州军队愈来愈接近壕沟了。
有的士兵一边前进,一边开始射击。
中国人还是一声不吭。
高杉晋作和山县有朋的手心都捏出了汗:他们从来没遇到过接敌如此之近还不开火的军队!
他们都是行家,知道这么做对士兵的心理承受力和组织纪律性有多高的要求。许多军队,从指挥官到士兵,敌人还未进入有效射程,就会慌里慌张地开火。事实上,这么做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打中敌人——也根本打不中,而是为了给自己壮胆。看着敌人步步逼近,自己却不做任何反应,这需要极强的心理抗压力。
但这么做会带来巨大的负面效用。
敌人尚远,就开始射击,基本没有命中率。除了浪费弹药外,连续射击,却不能阻止敌人的不断逼近,是对防守方的巨大心理折磨。敌人发起最后冲锋的时候,守军的心理防线也就差不多崩溃了。
这么打法,火力密度、交叉覆盖什么的,自然更加谈不上。
中国人的这种“定力”,高杉晋作、山县有朋都晓得:自己亲手训练出来的长州军,是万万做不到的。
六十米……五十米了!
福田侠平大吼一声:“冲锋!”
话音未落,堑壕边沿的上百个缺口中几乎同时冒出了白烟,枪声大作,正要全力加速奔跑的长州藩兵纷纷摔倒。
高杉晋作、山县有朋心里猛地一沉:好高的命中率!
中国人用的应该也是后装枪。但即便是后装枪,也需要退膛、上弹,两次射击之间也有一定间隙,可中国人几乎马上就射出了第二排子弹,然后是第三排子弹,然后密如连珠,弹如雨下。
没等后方阵地上吹响撤退的军号,第一队进攻的长州军就溃退了下来。
高杉晋作、山县有朋的脸色十分难看。
福田侠平一张马脸涨得通红,他头脑一片混乱——说实话,他被突如其来的密集火力打懵了,甚至记不太清楚,自己是怎么和乱作一团的士兵们裹在一起,稀里糊涂地退下来的。
福田侠平呆了半响,大叫一声:“我要切腹!”
山县有朋怒吼一声,一巴掌扇了过去:“混蛋,胡闹什么!”
检点损失,死亡和重伤的,一共六十五人,第一队五百人,战损率达到百分之十三,按照英国人的标准,可以认为这支部队“暂时失去了战斗力”。
这仅仅是第一次进攻。
*RS
第十四章 前所未有的麻烦
未闻号令而自行撤退,这并非长州士兵不够英勇,甚至贪生怕死;而是再英勇的士兵,抗打击能力也有其极限,特别是和之前的经验相比,被敌火力强度突然增加数倍,仓猝之下,不崩溃是不可能的。
“战斗到最后一人”,一般情况下,只会出现在防守方。而且,依靠的也绝不是士兵个人的英勇,而是最严格的纪律和士兵对纪律深入骨髓的服从。
高杉晋作、山县有朋两人,已晓得对面的这支军队,绝非幕府军队可比。但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第二队队长时山直人就不服气。他未身临其境,不能真正体会第一队之遭遇,难免以为福山侠平不中用,当即向军监山县有朋请战。
长州军队装备的步枪,都是线膛枪,其中,既有后装枪,也有前装枪,进攻部队都持后装枪,前装枪主要用于远距离射击。在第二队发起进攻之前,山县有朋命持前装枪的士兵列队,向壕沟“压制射击”。
但中国人根本不和他们对射,立即缩回了壕沟。
第二队距壕沟还有差不多一百米的距离时,时山直人就发出了“冲锋”的命令,第二队的士兵一边呐喊,一边加速奔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