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页)
▲虹桥▲书吧▲。
第19节:四 发誓〃终生不履日地〃(5)
1895年4月17日,中日两方进行了最后一次谈判,中国违心地在《中日讲和条约》上签字。由于这份条约是在马关签署的,又被后人称做《马关条约》。和约签完后,李鸿章长叹一声,自己一生的事业,至此扫地。《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割给了日本。
李鸿章一行在4月18日登上了返回中国的轮船,李鸿章幽愤交加,发誓此生再也不会踏足日本的土地。1896年当李鸿章完成访美任务,返回中国时,要在日本横滨换船。为了履行诺言,他无论如何都不肯踏上横滨的码头,人们只好在美国轮船和他要换乘的轮船间,搭起一块跳板。年迈的李鸿章就踩着这块跳板,冒着掉到海里的危险,摇摇晃晃地换了船。
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大占中国便宜,日本将条约的签署当作日本的又一次胜利,举国欢腾。中国人则难抑愤怒,有人甚至在北京的一个城门上贴上讥讽朝廷的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几个月后,日军出兵台湾,遭到台湾人奋力抗击,慈禧出于自保,发出了禁止任何人接济台湾抗日军民的旨意。未等人们从《马关条约》的签订之痛中恢复过来,慈禧就又忙活着在颐和园搭戏台子了。
←虹←桥书←吧←。
第20节:一 丢了工作的〃裱糊匠〃(1)
第二章 慈禧拒绝再战 逸仙起而革命
一 丢了工作的〃裱糊匠〃
《马关条约》给中国的震撼不亚于1864年的鸦片战争。在中国人眼里,日本一度是中国的〃小兄弟〃。在漫长的历史中,日本学习中国,仰慕中国,就算在弱肉强食的19世纪,起初,日本也和中国一样被列强打,被逼着签不平等条约。中国人原把日本当作同病相怜的对象,却没想在短短20多年后,日本竟加入了欺负中国的列强队伍。
1895年4月18日,紫禁城将《马关条约》的具体内容传给台湾巡抚唐竟菘。台湾知道自己将被割予日本,一片戚然。
早在1895年2月,日本方面就曾联系俄驻日公使,告诉俄国,日本有意吞掉辽东半岛和台湾。俄国反对日本入主中国大陆,但却对日本占领台湾,没什么意见。李鸿章在联络外国公使,为清朝争取和谈优势时,从某种程度讲台湾的命运已经注定了。清政府也想方设法收回台湾,两江总督刘坤一请法、俄、德攻击日本,但这些国家却对台湾兴趣缺缺。
李鸿章还没有回到京城,总理衙门就已经有一堆来自台湾的上书。台湾义勇军首领丘逢甲的上书字字血泪,他质问光绪,为什么那么忍心抛弃台湾。台湾举人则在联名上书中表示,宁可死为义民,也不愿生为降掳。
看着这些上书,光绪怆然泪下:〃台湾割了,天下人的心也丢了,我还有什么脸面做天下人的皇帝。〃听到光绪的感叹,翁同龢也流下眼泪。
1895年2月,日本同时攻打山东和台湾,朝中就有大臣要求向台湾增兵,力保南疆。清政府也向台湾拨了五十万两白银做抗日军费。李鸿章在赴日谈判时,坚持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不会割给日本。在接到清政府〃让地以一处为限〃的通知后,李鸿章在和日本交涉时,也只提到割让辽南的部分地区和澎湖,未提到割台湾。李鸿章还曾警告日本,割地会让中日两国纷争无休,两国子孙永远为敌。不过,《马关条约》后 ,还有大臣认为割走台湾并非绝对的坏事,理由是南北战场同时作战清朝顾不过来,台湾被割走后清朝就可以集中力量守卫北方了。主和派大臣孙毓汶在《马关条约》签了后还大松一口气,反问:〃不割地又能怎么办?〃
李鸿章回到京城,脸上的伤口清晰可见。可此时此刻,已经少有人记挂着他在日本遇刺的事情了。李鸿章成了头号卖国贼,对一些人来说,相比承认〃《马关条约》背后是弱国无外交〃,认为〃《马关条约》是李鸿章一手使然〃显然更容易些。清政府,尤其是慈禧与主和派,也非常需要一个人来背《马关条约》的黑锅。李鸿章在出使日本之前就料到了这些。
《马关条约》可以被看作是甲午战争惨败的恶果,李鸿章理应为丧失台湾负上责任。但是,中国的疲弱又并非李鸿章一人造就。正如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所写:〃〃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 就算没有李鸿章,日本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