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院落相当于大家族公社。农村公社的基层组织是大家族公社。大家族公社有一位族长和少量奴隶。它既是共同耕种、共同饲养的生产单位,又是共同分配、共同生活的经济单位。如需大规模开荒伐林,便不得不吸收家族以外的劳动力参加,族人与外人同住在一个院落里。这种结合最初是临时的,后来成为经常的。人们的地域联系逐渐压倒血缘关系。这种农村公社,北方称之为“米尔”,南方称之为“维尔夫”。东斯拉夫人的农村公社与日耳曼人的马尔克相比,既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马克思曾指出,俄国的农村公社在一切方面就连最细微的地方都绝对同德国的原始公社一样。而俄国公社的特点是“第一,公社的管理机构的性质不是民主制的,而是家长制的;第二,向国家交税采用连环保的办法……”农村公社是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桥梁。考古资料证明,8、9世纪时阶级对立已经存在。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和坟墓大不相同。部落长老和酋长往往利用职权取得较多较好的土地,在战争中获得大量战利品,把俘虏变为家奴,由此富裕起来,渐渐形成部落贵族。富裕的酋长利用财富豢养亲兵,逐渐独揽部落大权,职位由选举变为世袭。势力强大的酋长征服邻近各部落,号称王公。
在这片广袤的东欧平原上,逐渐形成了三个较为完整的群体。
按照《往年纪事》的记载,波利安人具有“温和而沉静的习俗”。其中一个氏族首领基伊和他的两个兄弟在第聂伯河右岸建起了一座城堡,并把它命名为基辅。若干年之后,这个氏族便开始统治波利安人的部落。在波利安人部落的周围,还有德列夫利安人、乌里奇人、德列戈维奇人、特维尔茨人、杜列伯人等部落,这些部落组合在一起,便是东斯拉夫人的西南群体。
构成东斯拉夫人的北部群体的部落,除了居住在伊尔门湖、沃尔霍夫河、洛瓦季河和姆斯塔河一带的斯洛温人以外,还有居住在第聂伯、西德维纳和伏尔加三条河流的上游地区的克里维奇人,他们所居住的地方相对散乱一些。
奥卡河上游及其支流日兹德拉河和乌格拉河一带的维亚吉奇人,第聂伯河支流索日河流域的拉迪米奇人,第聂伯河的另外一些支流杰斯纳河、塞伊姆河和苏拉河一带的谢维利安人。他们的生存状态大体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据《往年纪事》记载,他们像野兽一样出没于森林中,吃各种不洁净的东西。这便是向东迁徙最远的东斯拉夫人部落,构成了东斯拉夫人的东部群体。
。。
漫长血腥的迁徙之路(1)
公元6世纪60年代后,阿瓦尔人开始持续向北进攻维斯瓦河以东、波罗的海以南的古斯拉夫人部落的斯洛文尼亚人、文德人和安特人(分别是当代斯洛文尼亚人、塞尔维亚人和俄罗斯乌克兰人的祖先),斯拉夫人四散逃窜,其中的斯洛文尼亚人和文德人开始向南向多瑙河迁徙,并与东罗马帝国发生了冲突。
公元6世纪80年代,10万斯拉夫人冲破东罗马帝国多瑙河军事防线,越过多瑙河冲入色雷斯地区。此后,越来越多的斯拉夫人似洪水一般不断涌入帝国境内。1个多世纪前发生在西罗马的故事似乎又在上演,东罗马帝国政权摇摇欲坠。
602年,被斯拉夫人击败的东罗马帝国多瑙河边防军在百夫长福卡斯率领下发动叛乱,一举攻陷君士坦丁堡,处死了皇帝。非洲总督希拉克略举兵反击,帝国陷于一片血腥之中。经8年内战,在###院贵族的支持下,希拉克略最后获胜,登上皇位,开创了希拉克略王朝(610—71l年)的百年统治。
希拉克略王朝在拜占庭帝国历史上意义重大,因为当时的希拉克略王朝北遭阿瓦尔人、斯拉夫人、保加尔人等蛮族的入侵,东和南则面临着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的强大压力,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希拉克略王朝的东罗马帝国虽然失去了所有的非洲领地、东地中海大岛以及麦西亚和达尔马提亚,但却成功守住了其希腊和小亚细亚的本土,打退了阿瓦尔人,波斯人,保加尔人,东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阿拉伯人从陆海两条战线对君士坦丁堡的无数次进攻,一个国家的首都遭受如此多的进攻,却依然屹立的王朝,希拉克略王朝是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一例。
希拉克略王朝的顽强直接导致了9—11世纪拜占庭帝国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当时的拜占庭帝国马其顿王朝(867—1056年),占领了叙利亚和东地中海沿岸,之后又连续收复了克里特、塞浦路斯和罗得岛等战略要地,摧毁了肆虐于东地中海多年的阿拉伯海盗基地,在北方,马其顿王朝打败罗斯大公斯维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