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页)
则你就滚蛋!
我的视力在被猥亵中失明
我的听力在被摧残中沉默
我的感觉在被强暴中泯灭
我的情感在被侮辱中哭泣
我的理性在被颠覆中颤抖
我的信念在被扭曲中变形
我的人生在被劫持中坠落
我的未来在被欺骗中毁灭
… 作者当下的心情
“阳光下的罪恶”,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今天,当我们在阳光下一次次被谎言所欺骗时,那么,人类是否还有尊严可言?
让我感到更无法容忍的是:在我的写字台上放着两本书,一本叫《火与冰》,作者是北大一位文学硕士,他叫###。这本书出版的时候,他才25岁。此书是献给北大建校100周年的。老实说,这本书写得不错。尽管我还没有细读,但作者敏锐的思维以及强烈的批判性已经让我为之关注。但,我发现了一件怪事。在这本书的封二上,有这样一段话:“本书出版后,在全国思想文化界引起巨大轰动,荣获多家报刊评“全国十大好书”、“全国十大畅销书”,###也被评为“全国十大新锐作家“之一。”
这事就怪在这儿了:大家知道,一本书肯定是印刷在前,出版在后,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事。一本书能不能获得读者的好评,也肯定是在出版以后才知道的。就像我在 1992年出版的那本《崔健在一无所有中呐喊中国摇滚备忘录》一书,社会对这本书好评如潮是在这本书发行以后才会产生的,这应该是一个常识。后来有一家报纸把这本书评为了“1993年中国十大畅销书”之一,那是在该书出版后一年左右的时候我才看到的。但《火与冰》这本书却不是这样,印在封二上的这段话,就顺序而言,它一定是在这本书的出版之前就已经发生的事。也就是说,在这本书尚未出版之前,那段文字已经印在封二上了。那么,我现在的问题是:连书都还没出版,你怎么就已经知道“本书出版后,在全国思想文化界引起巨大轰动,荣获多家报刊评“全国十大好书”、“全国十大畅销书”,###也被评为“全国十大新锐作家“之一。”了呢?莫非出版商有特异功能?能遥视本书出版后的一切前景?我原本以为,我买的这本书可能是再版的,而这段文字也可能是在再版时加上去的。然而我仔细一看,这本书出版于1998年4月,而且是第一版。
显而易见,这又是一个谎言。我不知道这本书出版后是不是获得了那些荣誉,即便是,那也是以后的事。至少,那段早就印在封二的话无疑是一个谎言。
如果说,写在《火与冰》这本书封二上的那段文字毕竟是###在写完书以后的行为(我相信这不是###本人的行为),那么,还有一本书作者却竟然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已经几次三番地这样写道:
“《我是韩国人》出版以后,很多读者写信或是打来电话……”(131页)
“复习后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有一帮人总想找我的麻烦……导火线是我写得《我是韩国人》……(135页)
“自从我出了《我是韩国人》这本书,不管走到哪里,几乎所有的人……
(155页)
记得我在阅读该书时,几次被这样的语言所折腾得脑子僵硬,就像白痴一样,半晌回不过神来。
这本书就是我们央视那位著名的主持人,崔永元先生向我们所竭力推荐的《我是韩国人》。说实在的,我很欣赏那位韩国人,他的那种骨气,那种拚搏,那种身为富家子弟而甘愿漂流他乡的孤独奋斗,是我们现在很多青少年应该学习的。但就是这一点我怎么也搞不明白:书还在写作的过程中,连出版的影都没有,怎么就已经知道该书出版后引起了什么什么,还写得活龙活现?是不是我的智商太低就是明白不了,还是因为“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反正我是真的搞不明白。这就像一个从未生过病的人,有一天他却突然对别人说:在我未来生病的那几年里,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关心。我那情人还专程从国外赶回来看我,真的,我实在是感动得不行……你说如果你碰上这么一个人,你会怎么想:这人不是有毛病就是脑子有问题,对吧。所以,我希望以主持《实话实说》而著名的主持人崔永元先生能给我一个实话实说的说法,以免让我这种脑子一根筋的人老是为此而夜不能寐,拜托了。
我之所以这么叫劲,是因为我可以忍受在物质上被别人骗一把,因为这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但在精神上我真的希望能有一块纯净的空间,假如有一天连这个空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