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部分(第3/4 页)
陈子昂与冯子赞有何渊源,话就有点长了。
说起这天味阁,名字更是有些来头。据说,当年乾隆第一次下江南来到越城时,问候驾的越城知府“附近可有裹腹之所”,知府当然知道天子的“裹腹之所”是何含义,那岂是市井布衣眼中面摊酒肆!就把微服的乾隆带到当时越城最好的饭庄——怡福斋。乾隆来到怡福斋,见是一端庄古拙的四合院落,颇有京城屋宇气象,顿生归家之感。
那时的怡福斋不仅做着餐饮,还顺带干点宾馆营生。于是乾隆闹中取静,在此小住下来。饭庄老板见是知府大人亲自带来的客人,自然是拿出看家本事,rìrì好酒好菜侍候着。乾隆在此一连盘桓数rì,竟被怡福斋的美味佳肴勾得有些不忍离去。直到亲随斗胆多次谏言催促,乾隆方恋恋不舍走出怡福斋的上好厢房。出得大门,抬眼回望饭庄的招牌,对殷勤相送的饭庄老板笑道:“‘怡福’者,乐腹也。你这饭庄的名字虽然俗气了些,倒也名副其实。相烦你这些rì的殷勤款待,临走之前,我送你一副新牌匾如何?”
饭庄老板见微服的乾隆气宇非凡,越城知府在他面前有如仆从一般,又见其一干随从个个傲气十足,想此人定是大有来头。一听他要送自己饭庄牌匾,当真是喜出望外,忙命伙计取来笔墨纸砚。只见乾隆大笔一挥,三个端庄浑厚的大字跃然纸上——“天味阁”。写完,乾隆含笑一语不发,接过随从递来的纸扇,悠哉摇了翩然离去。看得饭庄老板不由呆了。
过了几rì,光荣完成接待任务的越城知府来怡福斋摆庆功宴。饭庄老板自是打躬作揖舍命相陪,酒酣耳热之际,耐不住心中的好奇,便问知府题匾的客人是何来头。知府酒足饭饱,略显醉意,拉着老板来到天井,指着繁星闪烁的天空,喷着酒气叹道:“天也!”
饭庄老板顿时明白,当即惊倒在地,行三跪九叩大礼。后又买了上好的紫檀木,请越城最好的工匠刻了乾隆的御赐招牌,漆上金漆,悬于饭庄门厅之上。其后,饭庄御赐金匾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食客云涌。当时各地名流巨贾来越城,更是非天味阁饭菜不食。其生意之好,整个江南无出右者。
人道是,“人无千rì好,花无百rì红。”这天味阁自乾隆爷赐匾后盛极一时,其后便随着清朝的衰败而衰败了。及至民国时期,虽然还在苦撑,但生意已是江河rì下。当时天味阁招牌菜之一的东坡肉,因为猪肉难求,都不做了。
而如今响当当的叫化鸡,就是天味阁的第六代传人、当时的饭庄掌柜冯庚尧准备关门大吉时做出来的。据说歇业前一天,冯庚尧一人呆在饭庄里,看着天井里一只瘦骨嶙峋、踟蹰觅食的小鸡,一时悲从心起:饭庄大门外的街道上,到处躺着饿得奄奄一息的乞丐。而这无食喂养的小鸡,又何尝不是一个饿得行将待毙的另类乞丐!与其让它这样整rì里在剩饭也找不到一粒的天井里晃悠、看着让人心酸,倒不如超度了它,也让即将作鸟兽散的饭庄伙计们打打牙祭。于是他捉了小鸡杀了,掏出内脏,连毛也懒得拔,就用荷叶包好,胡乱塞了一些调料后用烂泥裹上,随手扔进了余余烬未息的炉堂。。。。。。
好在天味阁歇业未几年,越城迎来解放。天味阁枯木逢chūn,冯庚尧又把用上好绸缎裹得严实的“天味阁”牌匾挂了起来。后又公私合营,并一度更名为“向阳饭店”。不过“天味阁”的牌匾并未因此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而是一直作为冯家的传家宝,代代相传。
特殊时期时破“四旧”,红卫兵想逼冯老爷子把“天味阁”的牌匾交出来一焚了事。冯老爷子宁死不从,脖子一梗,朝红卫兵头头直翻白眼:“**现在就住在当年乾隆住过的地方。那才是中国最大的‘四旧’。有本事,你们去把它烧了。”唬得在场的红卫兵当即背了一通**语录,然后灰溜溜地走了,自此再也没敢来sāo扰过。
这“天味阁”的牌匾算是保住了,可一直没有机会再挂出来。直到一九九二年,冯老爷子听罢一曲《chūn天的故事》后热血沸腾,便命其时已是向阳饭店大厨的长子冯宝玑承包了向阳饭店。被绸缎包裹了几十年的“天味阁”牌匾,这才得以重见天rì。
不过,冯宝玑没敢把匾悬在门厅,而是挂在了自己的办公室。因为这块传承了一百多年的金字招牌,不仅材质珍贵,而且又是古董。据行内资深人士讲,这匾单紫檀就价值数百万,如果加上文物价值,起码也有千万之巨。如果将它悬于门厅,那无异于开门揖盗,说不定第二天就被人摘走了。
关于“天味阁”牌匾的传言甚多,真伪莫辨。但有一事却千真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