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2/4 页)
暗中保护。69年铁列克提事件之前,蓝盾从李沪生西去列车上盗走日记,而后该日记实际上落入红盾手中而李沪生在酒泉基地被第二次拿走日记蓝盾负伤后,又落入红盾手中,于是提前放在奎屯北疆医院停尸房,引诱李沪生继续西行,以侦破‘日记之谜’”
“红蓝盾一直在打斗着,试图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谓的真理寻求自己所谓的真相纠缠不清”
“这也符合古老的东方辩证法吧呵呵”说书人说到这,呷了一口茶,笑容里掩隐着神秘的东方意味。
…
“所有争执的两派,都坚定地认为自己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在如何处理异端的问题上,红盾是强硬派,而蓝盾主张人性的、合理性的处理蓝盾是部队长亲自领导的,当然具有更强大的世界观”
…
“这就发展到,在‘抓住’李沪生后,随后他们宣布,李沪生与当时全国的一项重大案件有关因为部队长一直不同意这种绝对化、简单化处理而这似乎是两种命运的较量——部队长再次被拘押审查
可是,最终发现李沪生日记不过是一片空白,没有伪造、没有暗液涂写一本浸染了鲜血的空白日记!
对部队长的审讯再次失去了证据!
…
“可惜了,部队长!”
…
“不!”说书人脸上露出得意的微笑。
……
注①:该诗句出自上世纪50年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
注②:这里出现的军史编辑部,就是在第六部 《兵士日记》篇首中曾出现的编辑部,在前是一次大胆的穿插,在此也是一次重要的照应。因为本文是一个大结构的作品,望读者留心注意。
4。士兵与间谍
4。 士兵与间谍
…
“嗯?”问话的编辑一愣。
…
“哈,部队长二次出山,而且这次真的是别开生面!”讲课人眼中溢出喜乐。
“噢?!”一片惊讶。
…
“记得1969年部队长和李沪生从哈萨克斯坦侦查回来,突厥山洞里面的对话吗?”
“山洞里除了两个匪首、湿瘩、彼得、众匪徒外,还有一个陌生人的声音”
…
“这个陌生人说的话,夹杂着浓重的北京口音不像中亚人的新疆普通话口音”
“这在很长时间都一直引起我方侦查机关的怀疑,他是不是67年叛逃我军某部副参谋长”
“后来经查证,我方叛逃人员已于次年在海边溺水而亡。就是说,这个陌生人是个新角色”
…
“而这个人在整个故事的发展中就一直再也没有‘露面’,他才是敌方真正的‘夜莺’!而我们故事的所有参与者也都再也没有注意过他,除了一个人!”
“谁?”
“部队长!”
…
“部队长在‘身陷囹圄’苦肉计时,就不断思虑这一问题,在不断破获的突厥匪徒前来暗杀的刺客中,也没有找到这个人他断定,这个所谓的陌生人一定隐藏很深,是个旗帜性的人物,轻易不会露面而当他出狱开始组建中国西部红蓝盾军团时,就为这个陌生人选好了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
“谁?”
…
“蓝盾!”
…
“华光1号——好啊!”
…
“不!可惜蓝盾大尉已经牺牲了!”
…
“啊!?这不可能!有人1975年还在土伦山口看到他的!”
…
“那李沪生呢?”一个声音怯生生地问。
“他能不能担负起这一重任,还是让历史来检验吧!”
“检验有什么用?他不是也牺牲了吗?”沮丧的声音。
…
“好了!不要争了!”编辑部领导发话了。
“这个陌生人到底是什么人?”主任的声音。
…
“他就是部队长最早在中亚古堡说过,而李沪生后来也猜测到的,那个在中国情报机构和境外间谍组织之间最高对决的一个敌人!”
“最早的一次对决发生在1968年中哈边境塔城山口,两个红五星军士,为了各自的主义和理想,搏命格斗,拳剑相击那时他的身份是苏联下级情报军官,从驻外使官任上渡假期间到中国边境耀武扬威,向蓝盾挑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