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2/4 页)
围之后还有不少奇遇,比如赶来给陈策将军授爵位的马克斯爵士,正是当年陈策在香港的高尔夫球友,而英国人在柳州,曾经组织了一场和中国当地驻军的足球比赛,结果中国队打了英国队8:0——中国足球史上似乎应该记下这个比分来!
附:
被授予大英帝国爵士爵位的陈策将军,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担任第一任广州市市长,一年以后,因足疾复发而去职疗养。
1949年8月31日,饱经风霜的陈策将军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夜,避开了是否要在暮年改换门庭的难题,在广州家中安详辞世,终年58岁。他的妻子在两个月前病逝香港,夫妻合葬于广东海军坟场。
关于陈策将军的死,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
据说将军去世的前一天,在寓所召开了一次酒会,到会的都是他的亲信部下和好友。第二天,陈将军在酣眠中辞世。到会的人员中有一名军统特务,名叫陈静涛。人们怀疑是陈静涛奉蒋介石之命暗杀了陈策将军,理由是担心陈策追随孙夫人宋庆龄投靠中共。实际上,这个说法没有充分的根据,因为以陈策的性格和关系网,他最大的可能是移居香港,他在那个米字旗的世界里畅通无阻。
对陈将军的病史进行分析,在他去世之前,陈一直饱受足伤和胃病的折磨,身体已经极为虚弱。而酒会后将军服用了安眠药以便入睡。将军的死因应该是酒精和安眠药发生共同的作用,麻痹中枢神经致死,伟大的幽默电影家卓别林,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在睡梦中去世。
也许,一位太传奇的将军,人们都不舍得让他平静的离开。
来于尘土,归于尘土。
老兵们永远不会死,他们只是悄然消逝
搜寻那场战争中的真实
日本老照片中的七七事变(1)
搜寻那场战争中的真实
日本老照片中的七七事变
15…1其实,开战之前,中日两军的对峙已经剑拔弩张。这是丰台事件时日军包围中国驻扎丰台军队的兵营的情景。机枪所对的,就是中国军队的营门。在日军看来,这是当时正常而必要的措施。不知道如果在日本,中国军队这样用机枪对着日军营门,他们是否也会觉得“正常而必要”。
尽管在日本大众媒体上今天已经很少见到七七事变的有关文献,其实日本的历史学界,历年对七七事变都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进行研究。在这种研究中,日方也反映了一定的反思态度,例如,NHK编辑的《历史的交待》第21辑中,曾这样评价七七事变——“昭和12年的七夕之夜,卢沟桥畔一声枪响,日本陷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泥沼。”但是,这种研究,也明显地带有“日本的历史研究特色”。
所谓“日本的历史研究特色”,就是在这种研究中,对史料的取舍带有严重的倾向性,所以研究的结果对“重现历史真实”是否有所帮助难以衡量,却可以看出明显的对日本当时战争罪行进行开脱的含义。
例如,对于七七事变的原因,日方的研究着重于具体事件的经过,甚至精确到分钟和每一个士兵的动向,只是结论扑朔迷离。他们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说明以下几点:
第一,卢沟桥事变是不是日本预谋的,他们强调事件的开端是日军华北驻屯军演习部队确实走失了一名士兵(而后归队),属于“擦枪走火”。这个观点的背后,是说日本对于中国的侵略战争,也自然不是有所预谋的,而是由于偶然事件引发。
第二,日本的历史研究绞尽脑汁分析卢沟桥事变背后可能有中方的种种暗谋。提出日本士兵走失之后是中方出于某种目的故意促成了和日军发生战斗,这主要有“士兵走失后中方向日方射击”、“宛平守军金振中是共产党,故意和日军战斗挑起中日战争”、“走失士兵是在战斗开始后才找到的”等多种说法,而且貌似各个都有形形色色的证据。
然而,实际上这些观点都不值一驳,引用日本历史研究方面无意间保留的资料,就可以轻易反驳这些观点。由走失一名士兵引发两个国家的大战,正如按动扳机发出致命的子弹一样,问题不在按动扳机的动作,而在于枪中早有子弹,而且对准了目标。如果看事件前日本对中国东北、热河、内蒙、华北的一系列侵略活动,就会轻易看出,日本方面试图占领华北,是一个有条不紊的计划活动,所差不过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当时的日本同盟通讯记者松本重治,在1982年发表的《卢沟桥谜一样的枪声》一文中,曾经明确说明当时日本的国策——“卢沟桥事件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