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页)
过程构成,包括我们一般认识的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如果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分析、论述,会显得很有学问,文章做出来也会很精彩,但不实用。这种思路的理论纵深发掘是企业各职能理论空间,企业政治论要解决的是对企业各专业环节的理论进行抽象、归纳,考察企业政治在企业各类行为中的存在形式,从而自觉地运用企业政治原理实现综合的管理效应。
考察企业实践,站在企业利益目标的立场上我们会发现,企业任何大小行为都是一个成本价值的投入行为,这里不分老板与员工,不分企业内外。以企业利益目标为认识足点,任何人都是供方,任何人又都是需方,只是相对一定的价值物的角色切换。比如,相对劳动工资,员工是一个需方,而相对于劳动力,企业领导同样是个需方;相对于销售价值,供应商是一个需方,相对于生产资料,企业领导也是一个需方。一个价值增值过程的最终顺利实现,总是体现着这个过程中大大小小利益人的价值增值,一个价值增值过程的中断,这个过程中的利益人都必然随着受损。所以,前文我们说过,价值增值过程实质是一个利益链。这并不是本书的特别发现,现行中国企业财务核算体系体现的就是这个思路。因此,每一个成本价值的投入都应当具备增值点,只有具备增值点的价值投入才有增值价值,不具备增值点的价值投入不具有增值。
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总是表现为一定的价格。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价格的最后确定决定着价值增值的最终实现。价格提升,增值就大,反之,价格下降,增值就小,甚至出现负增值。这已经成为一个常识,毋需赘述。我们郑重地展开这个关系,是要论证价格对价值确定的重要意义,引伸推论出,一个劳动的价值是多少,不是由劳动者自己说了算,而是由接受这个劳动的需方一起商定的价格决定的。因此,价格的确定是供需双方对价值的共同意愿。归根结底,价值的增值表现在具体事物关系上是供需双方意愿的统一。
因此,我们说价格,并不是指书写在价格表上的价格数据,而是指实际成交的价格。没有成交的价格不能认为是一个价格,充其量只能反映出供应方的要价,只有成交了的价格才是供需双方确定了的价格,才是一种市场供需利益平衡的表现,具有价格的实际意义。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价格是供需双方博弈的结果
第二章 企业资源形态
第一节 企业资源增值过程
3、价格是供需双方博弈的结果
前面已经提及,企业政治论认识的供需关系,并不是一般营销学意义的供需关系。研究企业价值增值过程,我们是要立足于价值这个点上,认识这个点连结起来的人际关系。因为只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存在,价值增值才有可能实现的基础。所谓市场,归根到底是由人构成,是由人际之间供需关系的存在而构成的。在人际间供需关系中,需求是是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一方。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个波动的原动力就是需求。没有需求的存在,所谓价值仅只是一个单向的认定,并不确定为一个价格。当然,没有供方的存在,需方即使有再高的价格意愿也不会存在一个价格,但供方不具有价格决定意义。
1个一次性打火机(甲)=1元人民币(乙)。甲不需要1元人民币,不会出售这个打火机;乙不需要打火机,不会付出这1元人民币。这样,供需关系就建立不起来,价格并没有确定成为一个事实,1个一次性打火机=1元人民币还只是一个虚拟比值。只有当甲乙双方同时需要对方所持价值,供需关系才会发生,才会就1个一次性打火机=1元人民币的比值进行讨论。
就着这事例,我们向深层探讨。1个一次性打火机(甲)=1元人民币(乙),这里谁是供方,谁是需方?因为相对于打火机,甲是供方,乙是需方;而相对于人民币,乙切换为供方,甲切换为需方。这种供需角色定位可以相互切换的特性说明,需求是一个普遍的、永恒的价值动力。需求下降,价值下降;需求上升,价值增长。这种供需不同定位特性让两种需求共存于一个供需关系之中,让供需双方找到了一个利益共同点:甲需要乙的人民币,乙需要甲的打火机。有了这种利益共同点,打火机究竟等于多少人民币不是首要的,双方的共同需要才是必不可缺的因素。
有了双方共同需求的存在,也就有了讨论“打火机究竟等于多少人民币”的基础。供需双方价格讨论过程关系到各自的切身利益,价格讨论实质是一个利益的取舍趋同过程。供需双方利益的最后取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