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部分(第2/4 页)
作战能力较差的问题,使四军的工作很快走到了前头。
在第三次反“围剿”战争中,罗荣桓红四军打开莲塘和良村后,又奉命转向东面去攻打驻黄陂的毛炳文师。
由于时间紧迫,良村战斗刚刚结束,罗荣桓就带着四军主力部队,火速向黄陂赶去。在良村只留下了政治部、供给部和卫生部打扫战场,安置伤员,收容俘虏,运送枪支。
就在我四军主力离开良村不久,故十九路军紧追了上来。
在良村打扫战场的我军机关人员来不有疏散,结果一些俘虏、枪支又被敌人夺了回去,我军的一些伤员也被敌人抓走了。
罗荣桓在行军途中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十分悲伤。虽然在敌人大军压境,敌我犬牙交错的情况下,很难避免丢掉一些俘虏、枪支和伤员。但是,罗荣桓并没有因此而原谅自己。
他觉得,丢掉一些俘虏和枪支固然可惜,而丢掉在战斗中拼命杀敌流了血的伤员则不可饶恕。
罗荣桓历来都非常重视伤病员的救护工作,这一次由于军情急迫,没时间具体安排,只好把这一任务交给了政治部和供给部,却不料出了差错。罗荣桓心情非常沉重,好几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在黄陂消灭了毛文炳师的四个团以后,红军主力转移到兴国枫边、城冈地区,隐蔽休整。
在休整期间,罗荣桓等同志在城冈召开了四军军委会议,毛泽东和中央局的一位负责人也出席了这次会议。罗荣桓在会上深刻检讨了在良村战后丢掉伤兵、俘虏和枪支的问题,自己主动承担了全部责任。可是,作为军长的林彪,却装成没事人一样坐在一边,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会后,中央局在没有做深入调查的情况下,免除了罗荣桓的军委书记,让林彪接任了这一职务。
罗荣桓对于中央局这一过重的处分,一点也没有计较,他觉得自己应该负责。
4.2 打不打长春——与林彪初次交锋
1946年,四平保卫战后,我东北野战军指挥部撤退到吉林北面舒长,蒋军猖狂向北进攻,林彪对东北局势失掉信心,打电报给哈尔滨的东北局,提出要去辽南打游击。罗荣桓知道了十分着急,当时哈尔滨的机关准备撤到佳木斯,火车都准备好了,如果林彪再去南满,东北局分成两摊子,局面更难收拾。他说总司令不顾全局怎么能行?马上派人去舒兰劝说。接着,高岗和谭政代表东北局,接林彪回哈尔滨。东北局利用八天停战时间,召开“七七”会议,总结了工作,稳定了局面、罗荣桓才放心去莫斯科开刀,切除长了肿瘤的左肾。
1947年,东北我军发动了夏秋冬三次攻势,歼灭蒋军30万人,解放了广大城乡,50万蒋军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及附近据点。
为了全歼东北之敌,加快整个解放战争的进程,中央军委在1948年2月祝贺冬季攻势胜利的贺电中,明确指示我东北部队马上做好南下作战的准备。但是,当时担任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的林彪,对中央军委的指示却全然不听,他在四月的吉林会议上,提出了“练好兵,打长春”的口号。五月间他又命令两个纵队去打长春机场,没有成功,又提出“久困长围”的口号,致使部队徘徊于长春、沈阳之间,几个月无所作为。
对于林彪这一做法,中央军委多次来电批评,政委罗荣桓也多次严肃劝他南下,但林彪还是无动于衰,因为他怀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罗荣桓对他一向以团结帮助为主,但此时林彪兼任东北局书记和政委,大权独揽,对他的规劝根本就听不进去。
磨破嘴皮,说服不了林彪。罗荣桓只好提议召开东北局常委会讨论。
会上,林彪再次强调围困长春的方针,说目前长春粮食已十分困难,再围下去,敌人必然会突围,我们可以围而歼之。
罗荣桓说:“粮食缺乏,饿死的是老百姓!敌人有空运,粮食弹药都不缺!我们再围下去只会浪费时间。中央军委的几十纷电报都要求我们南下作战。如果我们不执行‘关门打狗’的指示,让卫立煌集团40多万人跑掉,不论跑到那里,都会给今后的全国解放增加困难。”
常委们一致拥护南下打锦州的方针。林彪无奈,只好同意给中央拍电报,汇报东北局常委会讨论的结果。可是7月22日给军委的电报发出后,他又借口粮食困难,汽油不足,西线铁路被大水冲坏等等理由,仍然按兵不动。
罗荣桓坚决拥护南下方针,他日夜忙着指挥战勤工作,想尽一切办法,在冀热辽地区准备了一亿斤粮食,足够几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