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 页)
国焘虽然在政治局会议上举手赞成红军北上,但在执行上却一再玩弄花招,抑制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北上的方针。他还公然提出“谁有军队,谁就应该当领导”。甚至提出要“改组中央”,并提出了一大批名单,同时他还指使人以提意见为名,要挟中央,“如不让张国焘当军委主席,则无法北进,无法顺利灭敌”。
这些情况,中央已有觉察和预料,所以在两河口会议后,就派出了由刘伯承、李富春、林伯渠、王稼祥、李维汉等人组成的中央慰问团,到四方面军去帮助传达、贯彻两汉口会议精神,宣传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
对此,张国焘非常恼火,他表面上欢迎中央慰问团,背地里却严格限制慰问团同广大官兵接触,把一些向中央慰问团反映情况的人隔离起来,甚至在慰问团到来前后杀害了个别了解他底细的人。
尽管如此,中央慰问团仍然了解到张国焘分裂党中央的许多情况,为了整个红军的生死存亡,刘伯承等人一方面耐心地和张国焘协商迅速北上的问题,一方面向中央汇报情况。
在刘伯承等人的督促下,张国焘才不得不表示北上。
四方面军刚刚接近毛儿盖,张国焘又以种种理由停止北进,并重新提出南下川康边界或西进退却的主张,党中央在毛儿盖地区停留一个多月耐心等待张国焘率军北上,因此而错过时机,致使敌人已准备就绪、不断向北进逼。
在这种局势危急的情况下,党中央在毛儿盖召开了两次政治局会议,对张国焘的错误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会议还决定一、四方面军混合编组,分左右两路经草地北上。左路军由第四方面军的九军、三十一军、三十三军和第一方面军的五军团、九军团组成,由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率领。右路军由第一方面军的一军团、三军团和第四方面军的四军、三十军组成,由毛泽东、周恩来和党中央直接率领。
毛儿盖会议结束后,刘伯承立即随朱德一起部署左路部队的北进行动,但一心想着南下的张国焘以情况不明,不能贸然行动为借口、迟迟不行动。
刘伯承对张国焘出尔反尔十分不满,但红军的组织纪律使他不能公开对抗红军总政委,于是,他根据朱德的指示,加紧制订部队的行动计划,说服张国焘,使他相信“草地是可以过得去的”。由于当时形势对左路军很不利,张国焘才不得不同意向阿坝方向前进。
八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的右路军经过千辛万苦和重大牺牲走出了草地,这时,左路军已到阿坝,按原计划左路军应向右路军靠拢,但张国焘却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并以嗄曲河水上涨为由拒绝渡河,刘伯承为此亲自测试河水,想用事实说服张国焘,然而,张国焘却极不耐烦地说:“算啦、算啦,现在敌情我情都发生了变化,北进已经对我们很不利了。目前不是我们要不要北上的问题,而是中央和右路部队应该回师南下的问题。”
张国焘的话,使朱德、刘伯承大吃一惊。他俩万万没有想到,张国焘不仅要停止左路军行动,而且还要把右路军和中央全部拉回,他们感到,分裂已不可避免。
此后,张国焘便加剧了分裂活动。他电告右路军前敌指挥部政委陈昌浩,要他挟持党中央和右路军南下。电报首先让在前敌指挥部任参谋长的叶剑英得到了,他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毛泽东主席。于是、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王稼祥立即举行会议,当机立断,决定率一、三军团先行北上,脱离危险区。
张国焘此时不仅置中央的劝告和命令于不顾,而且继续分裂党和红军,发布南下命令,并电告陈昌浩将右路军中的四军、三十军经草地带回。
刘伯承、朱德想方设法阻止张国焘南下,并拒绝制定南下作战计划,还不断向部队做工作,宣传北上的意义。张国焘对此极为恼火,他派人偷走刘伯承、朱德的马匹,并严密监视两人的行动,减少他们同外界的接触。由于刘伯承曾多次批评过张国焘,张国焘从一开始就对刘伯承恨之入骨,此时,更是蛮横地停止了刘伯承总参谋长应该行使的一切权利,连电报都不让他们看。
为了使刘伯承、朱德屈服,张国焘还召集一些所谓的党的活动分子开会斗争刘、朱二人。一天,张国焘向在座的党员干部做了动员后,一些人便吵吵闹闹的发言,有人问:
“快说,你们为什么要坚持北上?”
朱德从容地说:“北上的决议我是在政治局会议上举过手的,我不反对北上,我拥护北上,我的义务是执行党的决议。”
“别说了,我们现在要南下,你支持不支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