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部分(第1/4 页)
淡月。疏星。轩窗之下,一人背光而立。清冷的月光将他的轮廓在地上投去了一抹淡淡的剪影。
房内悄无声息,以至于谷若虚推门进来的时候,木门的吱扭声几乎划破了寂静的暗夜。
窗前之人缓缓转身,尽管月光只能照到他的半边脸颊,但依稀之中却仍能看出这人的相貌俊美异常,此刻竟不似世间之人。
他向谷若虚长揖:“区摄云已经率南天国余部离开的大理……临行之前……圣上和杜若所中之离魂咒已解。笑问在此多谢谷兄代为周旋。”
谷若虚轻声笑道:“此事得以兵不血刃收场,应公子功不可没,谷某不过是在这个故事里跑跑龙套而已,算不得什么。”
应笑问似乎也笑了笑,忽然问道:“谷兄的故事讲完了么?”
谷若虚笑道:“谷某有的是故事,不同的故事讲给不同的人听。一个故事完了,还有另外一个……”
他自怀中取出火折子,走到桌前将烛燃起。
烛焰升腾,一室明亮。
《天下乾坤》第三卷终
一 大宋秦州几世硝烟 西夏兴庆百年风云
大宋治平二年。
秦州城外,西风烈烈,席卷在天地之间。
这里,不仅有黄沙莽莽,更有金戈铁马;此处,非但有天地苍茫,更多得是风刀霜剑。
漫天的乌云似乎亦在配合着战场上的情势,它们时而聚合,时而飘散,时而向战场上的人群低低地压下来,沉重而憋闷。
一时间,羲皇故里已成残梦,风沙之中,充满了几乎响彻天地的厮杀声……以及……那冰冷无情的刀枪剑戟透体而入的声音……
这是西夏皇帝李谅祚继其父李元昊之后,对大宋发起的又一次战争。
……………………
倘若细论起西夏的起源,直可追踪至唐初。这个由党项人建立起来的国家十分神秘。建国之时以夏为国号,时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多称之为“西夏”。
党项人本是古羌人的一支,最早居住于青海东南部的黄河九曲之地,直到南北朝末期才算是进入了中原史册记载。隋书上曾载:“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然而,最初的党项,却是因鲜卑族大姓“拓跋”而进入中原的。
原来,西夏虽是以党项为主体的一个国家,但其早期的统治核心拓跋家族却源于鲜卑。昔日,鲜卑族人南迁之后,与党项人通婚融合,此后,拓跋氏便率领党项人游走扩张,并逐步建立了强大的西夏王朝。史书亦曾记载,李元昊上宋仁宗表章曰:“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足可见西夏与鲜卑的密切关系。
早时,唐初便崛起于西藏高原上的吐蕃国,正日益向外扩张,北上并灭了吐谷浑,并侵袭威逼党项羌族。致使原本散居西北的党项部落南迁,党项族原住地为吐蕃占领,留下来的党项族人为吐蕃贵族所奴役,吐蕃人称这些人为“弭药”。失去依附的党项羌请求内附,被大唐安置于松州一带,后党项羌逐步繁衍出了数个大部落,其中以作为盟主部落的拓跋氏最为强大。唐开元年间,居于青海东南一带和甘肃南部的党项羌非常恐惧吐蕃军队的四处劫杀,便向唐玄宗求救,因而被迁至庆州。自此之后,拓跋氏便在庆州定居。安史之乱后,大唐名将郭子仪由于担心异族生事,便建议唐代宗将当时在庆州的拓跋朝光部迁至银州以北和夏州以东,该地却是南北朝之时匈奴人赫连勃勃的“大夏”旧地,当时被称为平夏,所以这部分党项羌就成为平夏部,即日后西夏皇族的先人。
唐僖宗中和元年,党项部首领拓跋思恭因平黄巢之乱有功,一度收复长安,再次被赐姓李。因其占据夏州,李唐皇朝便封其为夏国公,从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便世世代代成为了当地的藩镇势力。这部分党项羌人武装也被称为定难军,其势力范围以夏州为中心,包括夏、绥、宥、银四州皆为拓跋氏之私人领地。
到了五代十国之时,无论中原何人当政,西北李氏皆“俯首称臣,从而换得了其宗族在该地的统治地位和大量的赏赐。
自此,平夏部党项羌之势力便得以逐步扩张。不过,一直以来,李氏一族均甘心以诸侯自居,这种情形,直到大宋初年才发生了转变。
太平兴国五年,定难节度使李继筠卒,李继捧嗣位,自立为留后。宋太宗授其为定难军节度使。太平兴国七年,李继捧主动到东京开封府朝觐,放弃世袭割据。宋太宗大喜,授继捧彰德军节度使,并有重赏。其后,李继捧之族弟李继迁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