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页)
了一套
价值400
000澳元的租赁公寓,这笔钱全是贷款所得。由于有息贷款的还款额远比租金要高,该房东每
周须往外掏330澳元。但这是税前价格,等扣去所有的免税部分,房东每周就只须往外掏80澳
元了。
此外还有无处不在的“投资研讨班”(这好像是澳大利亚特产),专向一窍不通的投资人解释
租赁性产业稳赚不亏的魔法。臭名昭著的“存款债券”也是澳大利亚特产,有了它,你只要给
一两千块的首付就能买下一套“计划外”公寓。
可有一个小问题:想当房东的人数,远远超过了想做房客的人数。我们修建的租赁住房大大
超出了需求量。公寓价格明显下跌,尤其是在悉尼和墨尔本。我们的住房投资回报率低得可
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收益是8%(收到的租金与产业的市场价格之比),现在跌到了3。
5%(如果你扣掉利息、维修和中介费等支出,那就只有)。至于商业性产业(工厂、商
店和办公室),至今收益仍为9%。租赁住房的收益在英国和北美皆在8%以上。我们的收益这
么低,显然是尾大不掉的征兆,房东的供应量超过了房客的需求量。
回到主要问题上,房地产繁荣期显然是由已有住房者带动的。在低利率带来的强势购买力的
推动下,这部分人纷纷希望换购更好的住房。所以,一方面来自投资者的巨大需求代表对更
多住房(尤其是公寓)的需求;另一方面来自已有住房者的需求却是追求更好的住房。哪些
方面要更好呢?对一些人来说,这意味着房子更大或者装修更好,可在我看来,大多数人想
要的是位置更好的住房—也即位于高级社区的住房。有时候,“位置,位置”意味着靠近港湾或
沙滩的郊区,但我想,如今它多指“近些,再近些”。房地产界的一大长期发展趋势是人们想
要住在靠近城中心的地 方—虽说港湾、沙滩与市中心并不一定互相排斥。
住得近些的强烈愿望,解释了新修公寓多修在CBD之内,或靠近CBD的地方。即便如此,高档
近郊社区里装修良好的房子,其供应量大体是固定的。你看出症结所在了?大批已有住房者
带着高涨的贷款额度—也即购买力—开始争夺供应量大体固定的高档近郊社区装修良好的房子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房屋的价格一路攀升。
确切地说,是翻了两番多。1996年6月到2003年12月间,悉尼中等住宅的价格上涨了130%,墨 。。
对住房的迷恋(3)
尔本上涨了140%,布里斯班上涨了120%。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早在房地产热潮开始之前,
悉尼的房价就比墨尔本高40%。所以,尽管2003年12月全国中等住房平均房价是澳大利亚人均
年收入的倍,墨尔本却为倍,悉尼更是接近10倍。
然而,对于房地产繁荣期来说,事情不止于此。当然,房地产市场是出了名的时冷时热。为
什么呢?我以为,主要是因为人是群居动物。倘若我们看到其他人都在换购更好的住房,必
定会产生一种克制不住的参与冲动。我们害怕落于人后。我们看着房价飞涨,认为要是自己
再不抓紧时机,就会错失良机。这种对房价永涨不跌的期待,在一段时期之内能够自我延续
下去。可出于种种不甚明确的原因,繁荣总会到头—大多数时候是戛然而止,也有的时候比较
幸运,是缓着陆。
所以,从一个层面上来说,这次地产繁荣期代表着对低通胀低利率的一次性调整,也表明了
住房所有者对“靠近市中心”的持久偏好,而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房价很可能会涨过头—尤其
是因为税额大幅减免的怂恿,再加贷款购买投资性房产的投机热潮。
如今房地产繁荣时期确确实实已经结束了,它留给我们什么样的结果呢?从霍华德政府2004
年10月以大幅优势再度当选执政来看,大多数人是心满意足的。还有什么能比飙升的房价更
讨投票人的欢心呢?可事实上,我们的境况并不见得有多好。很多人觉得,对于经济,他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