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页)
,再也没有高峡深谷阻挡大江的奔流。从宜昌到入海口,1854千米的长江,落差还不到50米,这和上游落差5400多米的跌宕之势全然迥异。
城陵矶附近坚硬的岩石,制约着江流的任性,长江的河道开始变得顺直起来。这里是荆江河段的结束点,也是洞庭湖与长江的交汇处。洞庭湖每年携带着80多亿立方米的水注入长江,为长江提供了进入中游之后的第一次水量大补给。
洞庭湖曾经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800里洞庭水天茫茫。这个有着亿年历史的湖泊原是一片地势低洼的盆地,长江和周围的河流因淤积溢出的水流进入这里,汇成了巨大的湖泊。于是,洞庭湖与长江血脉相连。它们在水量上可以相互平衡,相互补充。
像这样与河流相通的湖泊,就被称为通江湖泊。
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条河流是洞庭湖水的最主要来源,被称为洞庭四水。它们各自从不同方向汇入洞庭湖,构成了庞大的洞庭湖水系,并由此勾连了整个湖南地区与长江之间的人流、物流往来。
有人曾经用“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这句话概括了洞庭湖水系与长江的地理关系。这样的战略要地曾经导致了一支大规模的水军在此诞生,公元208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水战在长江边的赤壁开战。战争结束后,原本四处流离的刘备得到了荆州,以此为根据地发展壮大,开始了和曹操、孙权三国鼎立的局面。
相比于荆州,和它相距一百多千米的古城襄樊有着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这座坐落在汉江边的城市一直是曹操牵制刘备和孙权的要地。在军事家的眼中,襄樊是中国之腰,从这里起兵可以北上中原、西进巴蜀、南下江南,进而控制中国。
三国时代,东吴大将鲁肃在洞庭湖边距离湖口不到4000米的地方建起了一座谯楼,用以检阅自己的水军。当群雄争霸的风云逐渐散去,人们发现这里竟然是观赏八百里洞庭湖景观的绝佳之处。于是,经几度修缮,终于有了今天的岳阳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辉夕阴,气象万千”,这段对洞庭湖的描述就来自于北宋文豪范仲淹所著的《岳阳楼记》。
岳阳楼北面不远处就是岳阳古城的西城门,南来北往的船只都在这里停靠。繁忙的水路使得西城门成为古城最重要、最热闹的城门,一改中国古代建城中以南门为主的规制。如果不是面对“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洞庭湖口,这种特殊的格局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出现的。
东去岳阳楼,另一座著名的楼阁在长江边与它遥相呼应,这就是武汉的黄鹤楼。这两座楼阁和江西的滕王阁、山东的蓬莱阁并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楼。在黄鹤楼的对岸,汉江在此汇入了长江。
发源于秦岭的汉江,干流全长1577千米,穿越陕西、湖北两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水量充沛、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汉江在与长江交汇后,划分出武汉三镇的格局,“汉口”之名也因此而来。
在中国,武汉是一个“居中”的城市。它处于国家行政区划的中心,而在长江上,它也正位于中游的中段。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九省通衢”的武汉,使这里的人们能够通过长江和汉江走南闯北。
久远的岁月里,这片土地始终是长江上最主要的洪泛区。唐代诗人李白来到这里时曾发出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感叹。在很长时间里,武汉四周就是一片巨大的湿地,这里包含着已经消失的古云梦泽。那时,这片湿地沟通长江,吞吐来水,可在洪水季节和长江连成一体,从而将洪峰消弭于无形。
今天,武汉城中,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就是那片湿地留下的痕迹。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十八集 江流入海(2)
1957年,在前苏联专家的协助下,第一座横跨长江的大桥在武汉建成通车。毛泽东为此感慨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时至今日,6383千米的长江上已经有164座大桥,其中包括中国人独立设计建成的第一座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中国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斜拉桥——芜湖长江大桥;世界第四大悬索桥——江阴长江大桥;世界第三大跨径悬索桥——润扬长江大桥。
众多的桥梁,成为沟通长江南北陆路交通的捷径。
长江在和汉江交汇的地带,形成了三万多平方千米的江汉平原,它和南岸一万多平方千米的洞庭湖平原被合称为“两湖平原”。
两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相邻,它们都是长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