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部分(第1/4 页)
一路上,军纪整肃、秋毫无犯的虎啸军,受到了沿途百姓的热烈欢迎。
李啸军出兵抗击流寇进犯的消息,不知怎的,竟在这一二天内,迅速地传遍了雄唐卫附近县镇。
这些纯朴善良的百姓们,闻听消息后。纷纷带着食物,来到明光大道旁,拿出自已都舍不得吃的米酒、鸡蛋、熟肉等物品,硬往虎啸军的军兵们的怀里塞去。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些军兵竟然纷纷拒绝接受,而且言语客气,说什么虎啸军有严格规定,不得擅拿百姓一钱一物,而且自已每天都有粮饷。这些食物还是留着乡亲们自已吃。让送行的百姓们感慨不已。
朱寿镛与李懋芳两人见状,皆是不住地点头赞叹,这大明官军,能这般受欢迎。整个大明朝中,李啸是独此一人了。
幕僚陈子龙脸上也是满满的笑意,这位满怀济世报国之心的热血青年,心下暗叹:“李大人治军如此严格。那宋代冻死不穿民衣,饿死不入民宅的岳家军,也不过如此吧。”
最后还是李啸下令。为防止行程受阻,保证行军速度,由刘扬壮的后勤队统一接收乡亲们的馈赠,这才让军兵们从热情的百姓们怀中挣脱出来。
望着烟尘滚滚大步离去的虎啸军,沿途观望的百姓犹是感慨不已。
“李指挥使大人亲统大军,去为咱山东的百姓抗击流寇,真真了不起啊。俺听说,咱们山东的官军被流寇打得大败,流寇在兖州可猖狂着呢,逢人便杀,有物便抢,真真禽兽一般。”
“哼,俺也听说了,那流寇简直比禽兽更恶毒,奸杀掳掠,无恶不作,这兖州的百姓,可真是遭了大难了。”
“唉,幸亏咱们青州府有李大人,才保得咱们这一方清平安靖。李大人心存仁厚,现在又去解救兖州的百姓,真真是万家生佛再世啊。”
“等俺长大了,俺也要去投李大人的虎啸军,杀流寇,杀鞑子,就象李大人说的那句话一样,为天下穷苦百姓寻一条生路。”
。。。。。。
李啸率军一路前行,沿明光大道的各县县令,也纷纷送来米粮肉食等馈赠。
尤其是蒙阴县令董加谟,更是率领全县百姓出地相迎,并赠给李啸军米粮2000石。
董加谟表面如此大方豪气,其实心中计算得极为精明,他知道流寇若攻下整个兖州后,向东行进的第一个县城,便是他的蒙阴县。所以,这位曾邀请李啸军蒙山剿匪的精明县令,把阻挡流寇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李啸身上。
李啸向董加谟深表谢意,并向他保证,自已一定会在兖州之地打败流寇。董加谟闻言,欢喜得合不拢嘴。
见到自已的队伍这般受欢迎,李啸军兵更加豪情满怀,满江红军歌唱得高入云天,每个人都深深地为自已是虎啸军的一员而骄傲自豪。
李啸全军西行至蒙阴县后,折向西南,全体军兵日行夜歇,每天只睡四到五个小时。一路行经泗水,曲阜等处,终于在五天之后的上午,走得疲惫不堪的李啸军兵,远远地看到了兖州府城那模糊的身影。
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为鲁王,藩兖州,升兖州为府,隶属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复置嵫阳县为兖州府治所在地,辖济宁、东平、曹、沂四州二十三县。
李啸记得前世读过的历史中说过,明代的兖州,是由嵫阳县改建而成。城池位于泗河拐弯处,凭依着北部防山余脉而建,清澈的泗水河从城池的南面折向东边流过。整个兖州城,呈东西长而南北短的形态,经历年扩建改制后,整个兖州城的城墙长达十四里又两百步,成为山东数一数二的大城。
最让人称道的是,兖州城的城墙高达十米,全部包了厚实青砖,城墙宽度是达到了近七米,可并五马而行。上面女墙,堞垛,箭楼等防御设备一应俱全。全城共开了三座城门,分别是东、西、南门,每个城门都建了瓮城,大大加强了府城的防御力。
全军向着兖州城直行而去,王爷朱寿镛一脸喜色,急急向正在沉思观望的李啸走过来,他手指着城墙上的明军旗帜,连声说道:“我军来得及时,现在敌军应该还正在济宁州一带烧杀掳掠,尚未来到此处,我军速速入城要紧。”
朱寿镛一口一个我军,让李啸心头喀碜得慌。他随即点头同意,全军绕向南门,渡过那座泗水大桥,准备由南门入城。
行过泗水大桥时,李啸仔细观看了这座座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的泗水大桥。
整座大桥长约200米,宽8米,桥身有15孔,纯以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