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部分(第1/4 页)
有这件白事隔着,书雪几乎日日进宫,西山避暑过了永瑾百日方得成行。
西山别院在简王府的地位与皇室的畅春园差不多,张庄头与其妻周氏都不敢怠慢,早早清扫正房备着主子使用,永瑾尚处在人生只有吃喝睡的年纪,大部分白天时间都听周公讲故事,弘昊和歆蕊都挺兴奋,带着金贝和如焰(小狐狸)满屋子撒欢,穆尼、永焕、永谦本来要读书的,也被书雪拉了出来度假。雅尔江阿原有异议,瞧着架势并不敢扫妻子的雅兴,纠结过后只得撩开,是以阖府正经主子都跟了出来。
第三天上,书雪哄了小闺女入睡,自己在院里纳凉,周氏进来回道:“主子,刘嬷嬷来给您请安了。”
“请进来。”书雪本就觉得无聊,见有人来十分喜欢。
穆尼几个注意到进来的老妪衣着打扮与素日所见大为不同,都带着好奇凑过来。
老妇紧走几步,伏地叩头问好:“请夫人安、请少爷安、请小姐安!”
“免礼。”书雪看向周氏,“给老人家搬把椅子来。”
老妇见坐垫镶珠嵌玉、华丽异常,推让着不肯就坐,周氏笑道:“我家主子最是怜老爱幼,您不坐,她心里是不舒坦的。”
“这——”老妇犹豫了一下,推了推垫子坐了半边。
书雪命丫鬟沏茶,因笑道:“老人家不必拘束,我原闲着想找人说话,可巧您就来了,这就是缘分,您不自在,我也难受不是。”
老妇由心而赞:“夫人生的比天仙好,又心善,必是有大福报的。”
书雪有乐天之学,老妇又是年长积古,说起话来倒也投缘,老妇见识不浅,说了几件村俗俚事,惹得孩子们都驻神倾听,书雪原就觉得穆尼之辈不知民间疾苦,自然对老妇所为喜闻乐见。
老妇见少爷小姐喜欢,又打起精神提起村中轶闻:“我们庄有户人家姓王,老夫妻膝下五个子女,大女儿嫁去邻村,生得一子捐输县吏;大儿子与三儿子都是经商发家,过得十分殷实;另有小女,嫁了镇上秀才。只有次子务农,日子紧巴。王老翁倒慈爱,不时帮扶次子,王老妪却势力,儿子一般心疼,二媳妇与次子一对儿女却不大瞧得上,王老二吃不上饭的日子尽有,倒亏了他三兄弟周济,那当县吏的外甥眼里没有二舅,一贯不理他家吃苦受饥。后来这县吏在衙门贪酒误事,被判了流徙之刑,三位舅家凑了好大一笔钱方赎了出来,王老二的独子在西南经商,家境刚好一些,因着这事儿凑出三十余两银子,几乎刮一层地皮下来,后来这县吏慢慢把日子经营起来,还是原来那般样相不踩着二舅一家,前不久王老二的独子路遇劫匪受了重伤,可怜王老二媳妇,几乎是一夜白头,那县吏外甥扔了半吊钱看表弟,村里没有人不气愤的,都在背后说这人心地极不善良——“
穆尼皱眉道:“依我看,当初王老二就不该虚耗银钱救那白眼狼!”
老妇笑着点头:“邻舍都是这般想的。”
书雪若有所思,放下扇子叹息:“‘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仁以圣人为刍狗’做事只该问心无愧,别的都是后话!”
永叙眨着眼睛问:“嫡额娘,半吊钱是多少银子?”
书雪解释道:“一千二百文折一两银子,一吊钱是一千文,半吊钱约莫不到半两银子。”
永叙掰着指头算了一遍:“儿子的月钱比二十个半吊钱还多。”
书雪摇摇头:“是啊,你那点儿钱都够寻常庄户人家丰盛过三四个月了。”
“夫人说的是。“老妇向永叙笑道,“老婆子一家五口,一年三十两银子就宽绰的很了。”
将近午时,周氏请示午膳:“刘嬷嬷带了许多瓜果菜蔬,黄瓜有、苦瓜丝瓜有、南瓜、茄子、芹菜、各色豆子俱全,厨房还有野鸡、鸭子、腊肉、鹿肉、羊肉,主子愿意吃荤还是吃素?”
书雪问老妇:“您老可有忌口的东西?”
老妇慌忙起身,搓着手低头答话:“不敢叨扰夫人,老婆子这副嘴脸,哪敢脏了夫人的物件?”
书雪示意老妇安座,略想一想方说:“拌个黄瓜、加蒜汁做茄子,有豆瓣菜就用来精炖鹿肉、再拿腊肉炒个丝瓜,南瓜切成块,煲成汤端上来。”
“嗻。”周氏答应着去安排,书雪这才款留老妇,“我这些孩子生在宅门里头,说句不好听的,给他们银子都不知道哪儿花去,得了您的机缘多教导一些,有半分长进我也该谢您的。”
老妇局促道:“夫人哪里话来,少爷都是天生有福气的贵人,自不需像我们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