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页)
一开始,还只是存着看热闹的心思,无论是张家还是徐家都和他无关,现在他突然意识到徐家开的是义庄,而且这麻烦也来自于义庄,又想起徐谦父子前几日请他去吃酒,也是说什么行善积德,还请他留下笔墨,不但如此,黄师爷还收了人家的润笔钱。
按理说,这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可黄师爷城府是何等深沉的人,仔细一琢磨,就发觉不太对劲了。人家请自己写了一幅字,肯定会把这幅字大张旗鼓的张贴到义庄外头,而之后呢……
之后就顺理成章了,徐家父子开义庄全县皆知,他黄师爷亲笔题字也是人所共知,是人都知道他黄师爷是支持徐家行善的,张家不可能不知道,就算现在不知,迟早也会听到消息,这就等于是他黄师爷,早已和张家打上了擂台,张家虽然奈何不了他黄师爷,可是这个梁子,终究还是结下来了。
除此之外,一旦苏县令判了徐家父子关闭义庄,那么接下来别人又会怎么议论?大家肯定会说,黄师爷也不过尔尔,虽是苏县令身边的红人,可是他支持的义庄还不是说关就关,这消息要是传出去,钱塘县里还有谁会肯请他办事?
人活一张脸,黄师爷也是读书人,虽然未中举,可毕竟也是清高之辈,县衙里的人都是势利眼,别人看你说得上话,自然会趋炎附势,可是一旦发现你不太管用,表面上虽然会对你客气,可是背地里怎么想却是不知了。
想到这里……黄师爷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瞪了那徐谦一眼,心里忍不住痛骂:“这个小贼,原以为他是好心请老夫题字,原来竟是挖了个坑让老夫跳下去。”
心里虽恨,却又无可奈何,黄师爷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反正都算是得罪了张家,再加上事关着自己在衙里的地位,甚至还可以牵涉到自己收人黑钱帮人办事的名誉,他便站不住了。
黄师爷偷偷看了一眼苏县令的眼色,随即咳嗽了三声。
突兀的咳嗽让苏县令不禁侧目看过来,黄师爷乃是受苏县令所聘,是苏县令的心腹,二人眼神交接,早已有了很深的默契,苏县令心里明白,黄师爷这是有话要对自己说。
第二十四章:大人英明
苏县令深吸一口气,黄师爷今日的举动很不寻常,可越是不寻常,他就越需要问个明白,再加上这桩公案让他头晕脑胀,两边都不太好招惹,他也急需好好斟酌思量一下。
于是他面不改色,微微一笑,道:“尔等稍后,本官去去便来。”
说罢离座,抬腿便要去后厅,不过苏县令似乎又不放心,不忘嘱咐:“公堂之上,切莫生事。”他是怕了张太公和徐谦两个,这一老一小都是一根筋的主,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方才父母大老爷在堂尚且还对骂不休,等自己一走,天知道会闹出什么。
到了后堂花厅,苏县令苦苦叹息,黄师爷已经后脚到了,苏县令道:“眼下的情景,黄先生也是看到了,一边是本县豪绅,本官将来还要多有仰仗,另一边是忠良之后,口舌如簧,又占着道理,偏偏二人又不愿受本官调解,非要争出个高来,如之奈何?”
黄师爷也是苦笑,换做他是苏县令,只怕也是万分为难,不过他既然请苏县令到后堂花厅里商议,心里早有计较,他打了腹稿之后,才慢悠悠地道:“东翁,学生方才想起了一件事。”
“哦?”苏县令道:“你但说无妨。”
黄师爷苦笑,道:“前几日,那徐氏父子设宴,请了学生去吃了一顿酒,席间,也提及了行善的事。”
苏县令皱眉:“你为何不早说?”
黄师爷道:“当时学生也没往心里去,毕竟这徐家不过是小门小户,大人是清贵人,岂会管这些细枝末节。”
黄师爷又道:“当时他们只说行善,又未说开设义庄,更没有说是在王家对门开设义庄。当时学生只以为他要行善,心里便在想,他们不过是小门小户,尚且心存善念,所以还对他们大加褒扬了一番,当时吃了些酒,还给他们提了几个字。”
苏县令的脸色顿时不好看了,本来黄师爷题字倒没什么,可是这风口浪尖上,就耐人寻味了。
黄师爷看了看苏县令的眼色,继续道:“而且,前日的时候,学生琢磨大人到任以来,教化已经初见成效,所以特意写了一封公文递去了知府衙门,里头就提及到了这徐家父子,说这徐家父子贱役出身,在大人的教化之下,积德行善,善莫大焉……”
苏县令呆住了。
这真是坑哪。
若是重新梳理一遍的话,那就是徐家父子把黄师爷坑了,而黄师爷不明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