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和农村文化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和后备军。
由经济原因引起的一场运动,却首先是从意识形态上开辟道路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宣传和动员,自始至终都是如此,以致人们往往忽视了它在经济上的真实起因。当然,在下乡务农就意味着放弃城市的物质享受和较之乡村更为优越的生活,意味着放弃自己曾经有过的美好理想的情况下,不如此又能怎样呢?何况发动这场运动的办法,只能是动员而不能是强迫,动员当然就是指从思想上进行动员。党从此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向传统观念的宣战。这是一场艰苦的企图改变人性的战斗。宣传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同样重要、同样光荣,就是这场战斗的第一个阶段。
宣传动员采取如下几个形式:
第一是大造社会舆论。由各地党委、政府按照中央指示布置工作,督促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青年团和其他有关部门,组织中小学教师、基层干部和报告员、宣传员等广大的社会力量,并运用报刊、广播等宣传工具,对社会各阶层、学生家长、已经毕业和在校的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大张旗鼓地造成声势;同时让全国、全省著名的农业劳动模范(这些人在当时社会上是很有感召力的)以写公开信、到学校等处与学生座谈并发表讲话等方式,表示农村很需要有文化的青年,对中小学毕业生回乡表示欢迎《农业劳动模范吴春安等纷纷写信给高小和初中毕业生,欢迎他们从事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事业》,《人民日报》,1954年6月3日。,这些都是发动群众运动的一贯做法。当时的宣传有这样几个要点:
1�中小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青年一代成为新社会全面发展的成员。劳动在今天社会中有崇高的荣誉,只有参加劳动才算找到了出路,才有发展的前途。即使升了学,也只是为将来更好地参加劳动创造条件。应该克服轻视体力劳动、轻视劳动者的剥削阶级思想;不能人人都只想当专家,要知道专家也要从实践中锻炼出来。
2�工业劳动重要,农业劳动同样重要,新社会的劳动事业没有贵贱之分。我国的农业生产,占国民经济的很大比例,而工业生产这几年来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仍只占很小成分。这样的经济发展情况,就决定了绝大多数高小、初中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这一现实情况,不能一下子改变。
3�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批判那种认为当农民学的文化知识就没有用了、农业劳动又脏又累等错误思想。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动员家在农村的中小学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5)
第二是通过各级党、团和行政组织,层层下达文件,进行动员和落实。这是最实质性的一个步骤。其具体措施,一般是责成各地党政部门、尤其是团组织,大力抓好思想教育和安置工作,尤其是要当成经常性的工作来抓,不要像有些地方那样,从防范中小学生不闹事不出乱子着眼,看成临时性的突击任务,甚至像有些地方那样应付一下就放弃,而是要真正重视起来。其具体做法,我们可以拿当年被作为先进经验进行广泛宣传的《辽西省盘山县一九五三年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的经验》为例(辽西为旧省名,今已与辽宁省合并):
该经验称,让干部统一认识,并组织他们深入开展宣传工作,这是妥善处理高小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键。该县党政领导于1953年7月召开区文教助理、小学校长、教育工会基层主席会议,吸收各区区长、区财务助理及县直属单位准备下乡的干部参加,结合小学的调整整顿工作,说明:其一,国家为了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拿不出更大的财力来办更多的中学,因而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小学毕业生的主要出路是参加生产。其二,讲清参加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在一定时期内要把这一工作当作政治任务来执行。会后,要求各区区长回区后召开村干部会议,号召村干部正确处理自己子女亲戚的升学和参加农业生产问题,在群众中起到带头作用。同时,分片集训小学教师,向他们讲清小学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指出必须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和感情,教师应该以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协助学生家长妥善地安定不能升学学生的情绪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局初等教育科:《辽西省盘山县一九五三年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的经验》,《东北日报》,1954年4月19日。。其三,做好对学生家长的宣传教育工作,这被认为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为家长往往是动员工作中所遇到的最大阻力。而中央是在动员工作进行了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才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
1954年7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