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页)
对此条评论苗可的想法是:
首先,曾经她好歹江湖人称猫大好吧,其实叫小喵的更多,但猫姑娘这人怎么肯定自己是女的?算了,这不重要,反正当年取笔名的时候只是因为自家猫正对着盆子里的晚餐鱼叫得欢快,她就顺手敲了其发音,这人没抱怨自己的笔名莫名其妙——她曾经常遭遇这项投诉——就很好了。
重点是‘在哪里写文’是个什么玩意?外出取材?她又不是富坚。网络小说难道不是对着电脑靠幻想吗?敬业的收集资料字数比写文字数都多,不敬业的连原著都不看就敢开同人。
苗可一直觉得写网络小说的都是死宅,顶多是显性宅和隐性宅的区别。但当她被评论勾出代沟感后,在网页上找了找这个时代写手们的活动,发现,两个世界外带两百年的代沟,珠穆朗玛峰都填不平啊。
私人语音输入设备,可以设置绑定模式,限制其只转换唯一使用者的声音,而将其他所有的声音都过滤掉,这样形成的文字就只有使用者说的话。这种模式让使用者可以在任何环境下进行写文工作,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写手更愿意亲身站到各个地方,一边看,一边用声音描述,之后稍加整理——主要是删去与文无关的和他人的说话——就成文上传。
旅游写文两不耽误,要说有什么不好的,就是文章的口语化越来越严重,但大家都习惯了。
即使是某些科幻类故事,也通常会以某个实景为模板再加以改编,而故事中的人物活动通常也都有实际原型,或者还有人会进行电脑建模。
好处是,细节上非常真实,而坏处是,苗可囧囧有神地觉得自己和他们在做的大概不是一种事情。
微茫文学网上某篇名为的文,作者在文字之外,还上传了一个三维配图,图原创,也是收费的。图的收费模式苗可还不清楚,反正这张图比的任何一章价格都高得多,苗可付费打开后,当场就被震住了。
那是这篇文的地形模型,完完整整的一个迷宫,整体是直径九公里的球状物,据说不仅包含了涉及的所有场景地点,连剧情并不涉及但迷宫构造需要的部分也详细设计了出来。据考据党们说该模型与文章内容完全一致,包括道路、装饰、墙上花纹、机关设置等等等等,没有丝毫矛盾,而且该模型本身也设计合理,完全能够以此为准建造实物。读者在看模型时可以任意截取断面,并进行局部放大缩小旋转等操作,还可设定沿道路行走,体验主角的经历或者自行探索解谜道路。
要要不要这么技术流苗可瞪着那配图——对,那文管这该死的玩意叫配图——捂着心脏自卑:对比一下,自己写的那些都是神马东西她决定在自己的专栏及每篇文的文案里都标注‘本人的所有文都是瞎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然后苗可狠狠记住了的作者诶,这时她才发现,文的作者和图的作者还不是一个人。
文学网都允许合作写文的模式,一篇文里,一个人写第一章一个人写第二章再来个人写第三章,或者某一章同时署几个人的名字,都是可以的。
至于收益,如果虽然整篇文有多个作者但每章只有一个,那信用点的分配依然是单章收益每五点网站拿走一点其余归作者——稿费本来就是按章结算。
如果单章有多个作者,则还要分情况,如果是并列,那么获得的第一个信用点归顺序上的第一个作者——如何排序作者自己商量,以网站上最终显示为准进行收益分配——第二个信用点归第二个作者第五个信用点依然归网站,基本上算是平分,当然,排在后面的很可能会吃亏一个信用点,不过没人会计较这个。
如果明确区分了主要作者与次要作者,那么需要主次要作者们自行签订协议确定分配比例,然后提交网站进行数据对应,获得收益后自动执行。比如前三个信用点归主要作者,第四个信用点归次要作者,第六个信用点归另一个次要作者,接下来三个信用点又归主要作者这样循环之类的。
的文字作者是‘翻手为云覆手雨’,而那个三维模型——苗可实在无法用将那玩意称为‘配图’,毕竟她自己也配过图手绘的铅笔草稿扫描图= =——的作者是‘纯属帮忙’。
这两个破名字怎么觉得都这么儿戏呢?苗可一边嘀咕一边查看两人专栏下的作品列表,却都只有这么一个作品。当然,这不能说明那两人就真只完成了这一项东西,因为虽然写手发文是要绑定真实身份,但一个真实身份下却可以随意开无数个马甲,每个马甲还都有一个单独的专栏,万一这两人就喜欢开着小号来震撼大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