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某些岩石的比重达到1 :#8231:7克/厘米3,而大部分岩石的比重都小於1 :#8231:4克/厘米3。至於浮石,它的比重就更轻了,它乾燥后,比水还要轻,会浮在水面上,所以才叫浮石。因此,最大、最重的帽子至多也不超过5吨。复活节岛的大部分雕像高度为3—5米,10—12米的雕像并不多,只有30—40尊,它们的重量至多也不过10多吨,大部分雕像的重量还不到5吨。想当初,水手们毫不费力地把一尊雕像装上小船,运到轮船上去,因为它根本就没那麼重。不久前,人们对复活节岛上的雕像进行修整,15吨的吊车就把最重的雕像吊起来安放到阿胡上去了。可见雕像并非人们说的那麼重。
不禁石像的重量被大大夸大了,普卡奥的重量也被夸大了。看上去直径达3米、高为2 :#8231:5米的大帽子的确令人肃然起敬,重量似乎是惊人的。海尔达尔认为一个普卡奥足有5只大像那样重。但不要忘记,普卡奥是由普那帕奥火山的黑色凝灰岩,即浮石造成的。这种浮石晒乾后就会浮在水中,只有裏面吸足了水才会沉下去。拖运这种由比重比水还轻的岩石制成的大帽子用不了花费太大的力气,五个人就能搬动一顶直径为1米的普卡奥。而且,用来制造普卡奥的岩石也很容易加工,用普通带锯齿的刀就能把它切割下来,用锤子敲击它,岩石表面虽不致碎裂,但也会出现皱纹。很明显,复活节岛上的古代雕刻家非常了解浮石的这种特性,他们制好帽子后,不是搬著他到处跑,而是把它滚向阿胡,再放到石像的头上去。因为当普卡奥在地上滚动的时候,它并不破碎,而是稜角都没了,变成了圆形。况且,复活节岛上的雕像并不都是戴帽子的,戴帽子的雕像只不过是一种例外。迄今为止,人们只发现30座戴帽子的雕像,而且这些戴帽子的雕像又都站立在有浮石层的地方。毋庸置疑,帽子就是在石像附近造好的,然后再顺著用石块叠成的脚手架滚到雕像的头上,而不是抬上去的。许多人认为,复活节岛巨大的石像先是在拉诺洛拉克火山采石场裏雕刻出来,然后再运到海边,并在那裏为它们修建阿胡。雕像的帽子是在普那帕奥火山采石场立志成的,然后再运到海边。最后,人们把巨型雕像放到阿胡上,再给它们戴上帽子。这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我们已经说明了普卡奥是怎样制成,又是怎样戴到石像头上去的。
作品相关资料 非洲大裂谷的形成
更新时间:2010…3…23 17:23:40 本章字数:4752
裂谷简介
东非大裂谷(EastAfricanGreatRiftValley)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当乘飞机越过浩翰的印度洋,进入东非大陆的赤道上空时,从机窗向下俯视,地面上有一条硕大无朋的“刀痕”呈现在眼前,顿时让人产生一种惊异而神奇的感觉,这就是著名的“东非大裂谷”,亦称“东非大峡谷”或“东非大地沟”。
由于这条大裂谷在地理上已经实际超过东非的范围,一直延伸到死海地区,因此也有人将其称为“非洲——阿拉伯裂谷系统”。
地球表面最大裂谷的一部分。从约旦向南延伸,穿过非洲,止於莫桑比克。总长6;400公里(4;000哩),平均宽度48 :#8764:64公里(30 :#8764:40哩)。北段有约旦河、死海和亚喀巴(Aqaba)湾。向南沿红海进入衣索比亚的达纳基勒(Danakil)洼地,继而有肯亚的鲁道夫湖、奈瓦沙(Naivasha)湖和马加迪(Magadi)湖。坦尚尼亚境内一段东缘因受侵蚀已不太明显。裂谷後经希雷(Shire)谷到达莫桑比克的印度洋沿岸。西面一岔裂谷从尼亚沙湖北端呈弧形延伸,经过鲁夸湖、坦干伊喀湖(世界第二深湖)、基伏湖、爱德华湖和艾伯特湖。裂谷湖泊多深而似峡湾,裂谷附近高原一般向上朝裂谷倾斜,有些湖底大大低於海平面。至谷底平均落差600 :#8764:900公尺(2;000 :#8764:3;000呎),有些地段达2;700公尺(9;000呎)以上。据推测,裂谷形成於上新世和更新世,一些地段同时伴随有大规模火山活动,因而形成吉力马札罗山(5;895公尺〔19;340呎〕)和肯亚山(5;199公尺〔17;058呎〕)等山峰。
这条长度相当于地球周长1/6的大裂谷,气势宏伟,景色壮观,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地球表皮上的一条大伤痕”,古往今来不知迷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