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杨庆璜也确实是去参战了。家中更是担心,连六大伯杨明善也疑虑了,这次守护神能不能起作用呢?
庆鑫如何失踪?他们为什么去打鬼子呢?
1935年,庆鑫初小毕业,随父亲到县城上学,插入高级小学预科班。这个班实际上是四年级复习班,对初小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和提高。他父亲知道庆鑫初小课程已经学完。但是作为优秀教师,他更知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让孩子系统复习,打下稳固的基础。孔子说:“温故而知新。”知识向深度扩展,就能成绩优异,升入好的中学。所以先进预科班,再升入五年级。这就好像有经验的农民,实施“蹲苗”一样,在苗期限制施肥、浇水,使幼苗根往深处扎,根深才能叶茂,茎叶才能粗壮,能起到抗旱防灾作用。掌握了牢固的知识基础,这是他成功的第二个因素。
庆鑫经过了预科复习,知识基础巩固提高了,学习劲头和信心更足了。他出生在耕读世家,很早就养成读书的习惯,书籍为他打开了解世界的窗口,知识使他掌握了做事的钥匙。读书的兴趣越来越浓。他不但能学好课内知识,而且求知欲强,理解能力好,喜欢到图书馆去,借课外书,几天一本,几乎读遍了馆里所有的儿童读物。在班里,他年龄最小,个头最矮,学习成绩却名列前茅,深得师生的夸奖。但是父母怕他自满,不再努力,却从不表扬他。父亲说:“学生的本份,就是勤读诗书,成绩好是应该的,学习差才是意外。”
那时,何思源是山东省教育厅长,老家在菏泽,全省学校迅速发展,威望很高。何的学历是六中 ——北大——哥伦比亚大学。他的成长道路顺畅,有志青年非常向往,前人的榜样使庆鑫树立了宏伟的理想。如果是太平盛世,十六七岁就可以升入大学,锦绣的前程在望了。
晴天一声霹雳,乌云布满天空。“乱世大劫”开始了,为什么太阳的光芒,偏被乌云遮挡?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日寇疯狂侵略中国,国军节节败退,华北失陷了,连定陶也不能幸免。正如文天祥的诗“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1938年5月鬼子侵犯县城,机关学校全部关闭,有的撤到南方,有的躲到乡下。
风云突变,兵连祸结,哪里有学生能安心念书的地方呢?庆鑫高级小学还没毕业,就逃回家中,热爱读书的人不改其志,闭门不出,痴心自学,不但继续学了没学完的高小课程,而且钻研了中学数理化课本,还背诵了不少中学国文课本中的短文。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并能坚持长期自学,这是他成功的第四个因素。
1937年是个多难之秋,战祸如滚滚洪水,不期而至。在祸水中挣扎的爱国人士,有不同的反响。有位裴雪峰老师,他是河北人,清华大学毕业,主张教育救国,成立定陶中学,并进行第一次招生。以后日军侵占县城,这个学校就撤到乡下,流动上课。1941年,孙良诚的部队开到鲁西南,日伪军龟缩在县城,局面稍有改善,定陶中学在偏远的潘楼村上课,并扩大招生,来满足一些孩子上学的愿望。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一章 幼年得宝(8)
那些失学的学生,听到中学招生的消息,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如同久旱的禾苗逢甘雨。庆鑫虽然高小还没毕业,也考取了初一,他像过年一样,穿戴整齐,背起行李,和同学结伴,奔向学校。一路麦苗稀少,红白斑斑,罂花盛开。
学校招生考试,作文题目是“满地罂花感言”。日本人占领山东以后,除了烧杀抢掠以外,还叫农民种大烟,鬼子发放烟种,高价收购。美丽的罂粟花,像一条条毒蛇,在吞食着中国人啊!
那时学校困难,处于非常时期,时局紧张,为了躲避鬼子的追击,经常转移,流动各地上课,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书包,一个大型硬纸板,穿根绳子,挂在脖子上。师生跑到相对安定的地方,池塘边,树荫下,都权当临时课堂,蓝天当教室,膝盖上放块硬纸板当书桌,老师就给上课。夜晚,借住在农家的破草房里,铺把干草或麦秸就是床铺,打开铺盖卷就睡。如遇到敌人夜袭,半夜三更被叫醒,卷起铺盖,像战士那样,背起行李就走。他们习惯了夜里走路,走一阵,跑一阵,一个紧跟一个,绝不能掉队。庆鑫虽然年龄小,个子矮,也不甘落后,经常累得气喘吁吁,还坚持说:“我能行。”在校多次的逃难,每次成功的脱险,都使他增长了勇气,久而久之,逐渐有了临危不惧的胆量。也不用老师特殊照顾,变得异常独立了。勇敢的性格是他走向成功的第五个因素。
有一次,流动中学到了城西的万家村(现属菏泽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