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法一,把5日、10日和20日均线相加除以3,这就是一种均线分析方法,可以起一个华丽的名字叫三线短轴驱动法;方法二,把60日、120日和250日均线相加除以3,这就又是一种均线分析方法,可以起另一个华丽的名字叫三线长轴驱动法;方法三,把三线短轴驱动法和三线长轴驱动法组合一下,加入金叉和死叉的概念,再起个名字叫做三线双轴驱动法;方法四,三线短轴驱动法中加入权重的概念,认为越近的均线越重要,于是5日均线的权重取3,10日均线的权重取2,20日均线的权重取1,把5日均线乘以3,10日均线乘以2,20日均线乘以1,然后三者相加除以6,换个名字叫三线加权驱动法……如果愿意,这样的方法能够无限变换下去。然而单是这样的内容似乎还不够丰富,这几种方法要怎样才能丰满起来形成一些看似强悍无比的理论呢?可以这样操作:把这些方法拿过来对各只股票分析一下,牛市熊市分析一下,在不同事件和政策影响下的具体运用拿出来再分析一下,于是,一批看似华丽的技术分析方法就出炉了。上面说的还只是单用均线来变换的情况,如果加上别的元素,那么就更复杂了。比如说:方法N,在三线双轴驱动法中加入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叫做双轴时间金窗维度法等等。
其实,这些方法本质都是一样,只是换了一个样子而已。当然,这还算是好的,至少以均线理论为基础,核心没有太大的问题。不像有些技术分析方法以各种稀奇古怪的事物作为理论基础,那就完全是胡说八道、误人子弟了。看到股市能挣钱,很多人兴致勃勃地进来了。他们通过书店、网络、朋友圈等各种途径得到了一些炒股秘籍,在家里闭门潜修,奢望能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找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盈利方法。但研究了半天,才发现自己苦心钻研的所谓高深理论,不过是一堆垃圾而已,非但不能帮自己盈利,反而使自己亏损连连。许多人初入股市的时候,并不明白技术分析的潜规则,等明白这些简单道理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起点,于是悔恨交加,感叹“学海无涯,知识无边,股市无底”。然后陷入迷茫之中,不知所措。这些股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在有效技术分析方法的识别上出了问题。技术分析选时,讲的是“对于已经确定的大势和个股,选择什么样的时机买入和卖出”。但是,这些方法汗牛充栋,而且有很多往往都自相矛盾,让人无法适从,具体应该如何选择呢?
近2000只股票,每只股票一年中都有大约250个交易日,相似的图形有很多,上涨、下跌、横盘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怎么能确保你所选择的那只股票在你进行操作的那段时间里就一定会大涨呢?
“选时”,即如何采用有效的技术分析手段,在合适的时间段内买入和卖出股票,这就是我们在后续的内容中所要具体探讨的问题。
电子书 分享网站
6、一个趴黑活的司机带给我的思考
有一次,我去北京郊区的一个建材市场买装饰材料。从市场出来的时候,准备打个出租车回家,等了半天没等到,只好打个黑车回家。因为刚刚选到了满意的建材,兴致还算高,于是和黑车司机攀谈起来。
“师傅,生意还好吗?”我问道。
“好什么呀,”他瞥了我一眼说,“成天起早贪黑,累死累活也挣不到几个钱。”
“我看你刚从建材市场里出来,你是不是买房了?”他关心起我来。
“没错,”我笑了笑,“今天来看看建材,准备装修房子了。”
“你难道没有房子吗?”我反问他。
“我有房子啊,城北XXX小区的贫民窟。”他回答,“要是我的另一套房子还留着多好。”
“另一套房子,什么意思?”我有点奇怪地问道。
“当初我在人民大学北三环附近是有一套房子的,结果后来让我给卖了。”他回答,“那时候大约是1999年,80来平米的房子当初才卖了十几万。”
“就算按照那时候的价格算,也卖便宜了吧。”我有点惊异地说道。
“确实是卖得便宜了,这不是一个朋友要吗,当时房子空着也没什么用,就便宜点卖给他了。”他满脸遗憾地说,“想起来真后悔啊,现在怕是300万都不止了。”
“你当初卖房得的那十几万呢?”我好奇地问道。
“唉,那时候不是流行各种电器吗,买了录像机、照相机、大彩电什么的,全都花了。”他颇有几分索然地答道。
“如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