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页)
六部
医学著作。关于脉学的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诀考证》;
关于三焦、命门理论的有《三焦客难》、《命门考》;还有关于临证医疗经
验的《濒湖医案》。现只存前面三部著作,后面三部著作虽己失传,但其部
分内容可从《本草纲目》中考知。《本草纲目》所包含的医学思想,不像药
物学那样容易为人掌握,但其包含的医学理论却是十分深刻的。为了使人们
在研究药物学时具备必要的医学知识,李时珍别出心裁,特地编纂《序例》
两卷,冠于全书。《序例》的内容,可从两种角度加以研究。从本草学角度
看,它引导人们研究药物的采集、修治方法,了解药物的性味、归经,及如
何改变药性的方法;注意相反诸药,及各种药物的禁忌等。从医学角度看,
它引导人们紧密地结合药物的基本特性,正确地辩证施治;论述用药的基本
理论,如七方、十剂、四时用药例、五运六淫用药式、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李东垣随证用药凡例、陈藏器诸虚用药凡例、张子和汗吐下三法等。《序例》
以简要的论述前人经验为主,不少地方作了创造性发挥。总之,《序例》要
求良医必须是随证施药,知药论医得心应手的行家。《序例》从形式上看,
它是摘取前人医药理论的精华,实际上凝聚着李时珍医学心得结晶。
李时珍在医学上的贡献,举其卓著者约有以下四端。
一、《濒湖脉学》与《奇经八脉考》
切脉是传统医学的一种特殊手段,在世界医学史上独树一帜。切脉方法,
已有数千年发展史,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了不少脉学专著。但
脉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不少问题颇有争论。李时珍批判地继承历代医家的
脉学思想,结合自己的临证实际经验,从两个方面对它作了充实和发展。
第一个方面,充实发展脉学理论体系,撰写脉学指南——《濒湖脉学》。
脉学发端于《黄帝内经》。《素问》的《脉要精微论》、《经脉别论》、
《阳阴脉解》、《脉解篇》、《三部九候论》等篇;《灵枢经》的《经脉》、
《经别》、《动输》、《根结》等篇,都对脉候作了开创性论述。后来有人
假扁鹊(秦越人)之名,作《难经》,对《内经》中的脉法、经络,以问答
形式加以阐发,因此扁鹊被称为脉学之祖。司马迁说过:“天下至今言脉者,
由扁鹊,盖论脉莫精于《难经》。”(《史记·仓公扁鹊列传》)汉代名医
张仲景撰《伤寒论》,谈到的单见脉象有数十种,复出脉象上百种,学者不
易掌握。晋代名医王叔和(约17O—255 年)撰《脉经》一书,将上述散见的
脉学论述,加以系统整理,定出浮、芤、洪、滑等24 种基本脉象,对每种脉
象作出简单明确的铨释,成为后世研究脉学的经典根据。
从《脉经》问世到李时珍时代,千余年间,脉学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
路。总的看来,在理论体系上,没有大的突破。六朝时高阳生用歌诀形式编
写了《脉诀》(《王叔和脉诀》),托名王叔和撰,该书误错很多,却风行
一时。宋代朱熹和元代戴同父等人对之严加批驳,因该书采用歌诀形式,易
诵易记,仍流行不衰。这种状况一直继续到李时珍的父辈。李时珍的父亲在
其所著《四诊发明》中,对《脉诀》的错误曾予以纠正,并对宋代崔紫虚(嘉
彦)用四言诗写的《脉诀》(《崔氏歌诀》)加以修改。李时珍继承并发展
他父亲的思想,用七言体写成二十七脉的《体状诗》、《相类诗》、《主病
诗》和《分部诗》。在《濒湖脉学》题词中,他谈到写此书的宗旨和经过说:
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纰谬,医学习诵,
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戴同父曾刊其误:
先考月池翁著《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
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
为脉指南。
李时珍撰《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