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部分(第1/4 页)
将活海参去掉内脏,开水漂烫定型,快速冷冻即得。保持了活海参的原味,解冻后即可生吃。需要冷冻保存、加工时存在轻微营养流失、人体很难消化,人体吸收利用率在20%左右。
海参罐头将高压参或水发海参存于汤汁中,密封保存于瓶中或袋中。打开即食,方便。加工中营养价值流失严重、长期浸泡口感不好,人体吸收利用率只有10%左右。个别为了解决存放问题,会加入防腐剂。
……
将活海参去掉内脏,直接用生物技术变成液体,在生产中完成人体消化过程。善泽技术人员介绍液体海参加工技术在不断更新,自2006年至2010年,液体海参的加工技术已更新了6代,海参深加工龙头企业圣洲股份采用的酶解控制技术使海参营养价值的发挥又上新台阶。
加工中不流失营养,海参营养能完全被吸收利用,打开即可服用,很方便,常温存放,携带方便。看不见海参,有活海参固有的腥味。
胶囊的优点是方便,有2类产品采用国际领先的宇航冻干技术和超音速风流粉碎技术,全程纯物理工艺加工,有效保留活海参的各种活性营养物质,易于吸收。海晏堂海参胶囊是以辽参原种产区塞里岛海域3…5年深海鲜活刺身为原料,完全采用国际先进的(fd)宇航冻干工艺和超音速风流粉体技术系列物理工艺,将海参加工成为超精细的海参粉末,完整保留了海参的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真正实现了“把活海参装进胶囊”,具有“免疫调节、抗疲劳”等功能。是一种极具养生滋补价值的“绿色保其它海参制品。海参奶、海参酒、海参包子、海参饺子、海参汤圆等添加海参原料的制品。这些基本上是概念产品,海参含量低,滋补作用不大。
第四百一十四章 海参传说
秦朝公元219、210年秦始皇派人全国编寻长生不老药,渔民进贡刺海参为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用后龙颜大悦,此后刺海参进入皇宫成为历朝进奉皇宫的贡品。
古代三国时期,吴国沈莹的《临海水土异物志》中对海参有一段形象的描写,“土肉(海参的一种)黑,带金刺臂大,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炙食。”
从元朝开始,海参逐渐见于史家记载,如元人贾铭《饮食须知》卷六有云:“海参味甘咸,性寒滑,患泄泻痢下者勿食。”
南宋时期,温州出产的海参(光参)称为沙,到食界高度称赞,并且传入都城临安,成为京师首肯的宫廷珍品。但人们发现刺参后,很快就用刺参取代光参而当作海产珍品。
……
明清时代已十分盛行将海参列为宴席之上品。社会上吃海参的人相当普通,故海参入馔日增多,并不乏海参名菜出入宴席。
如“竹影海参”明朝时海参进入皇家宫廷的御膳,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位喜食海参的人。海参得到了美食家的广泛重视,一跃成为海珍名品。姚可成《食物本草》卷一一这样记载:“海参,生东南海中,其形如蚕,色黑。一种长五六寸者,表裹俱洁,味极鲜美,功擅补益,肴品中之最珍贵者也。一种长二三寸者,剖开腹内多沙,虽刮剔难尽,味亦差。”
《明宫史》火集记载:明朝帝王常以海参、腹鱼和鱼翅为三大名馔,称为“三事”,每逢正餐,“恒喜用焉”。
吴伟业在明朝末年还专门写下《海参》一诗,予以颂咏。其诗云:“预使汤洗,迟才人鼎裆。禁犹宽北海,馔可佐南烹。莫辨虫鱼族,休疑草木名。但将滋味补,勿药养余生。”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记载,大体意思是:辽东产的海参,体色黑褐,肉糯多刺,称为辽参或刺参,不仅其品质最佳,而药性甘温无毒,有补肾滋阴、生脉血、治下痢及溃疡等功效。因其药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
……
到清朝时,海参成为各类筵席的首位名菜,无论宴会大小,总要摆上海参烹制的菜肴,而且总要放在头一道。破额山人在《夜航船》卷八说:“平阳金玉、符杨荔香及陇西昆季并予五人,观荷小饮于衡山别业之四宜轩,第一品芥辣拌海参……。”
《庸闲斋笔记》卷一一也说:“今之海菜,则海参也、鱼翅也,……何古今食品之殊若此”当时,人们俗以“参打头”也形容筵席的进馔款式。海参总是先于诸菜而上席,以示此宴之华重。后来又出现了所谓的“海参席”,
《清稗类钞饮食类》记述长沙宴会:“道光四五年间,改用海参席;**年间,加四小碗、果菜十二盘。”在清人上三席中,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