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苍天般的阿拉善(第2/2 页)
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关于阿拉善明长城的介绍,具体如下:
历史背景
明朝防御需求的产物:明朝在推翻元朝后,面对北方蒙古族以及东北女真族的威胁,为了维护国家安全,进行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工程。阿拉善地区的明长城遗址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是明代九边重镇之一宁夏镇所属边墙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战略要地:阿拉善位于内蒙古与宁夏的交界处,地处我国北疆,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据之可以控制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和东进,是河套平原、陇西地区和关中地区的重要屏障。
明代边防体系的一部分:明朝在贺兰山南部区域依山设险,就地取材,修筑了复杂的长城防御体系,包括石筑墙、山险墙、山险、夯土墙、壕堑等多种形式,还有关隘、烽燧、敌台等附属设施。
地理分布
贺兰山南段东麓:阿拉善明长城主要分布于阿拉善左旗巴润别立镇的上海嘎查、巴彦朝格图嘎查和嘉尔嘎勒赛汉镇的巴兴图嘎查、阿格坦乌素嘎查境内。
大边与二边的区分:这里的长城分为大边和二边。大边为土夯长城,为今天的蒙宁界,长79.592千米;二边为石砌长城,分布在阿拉善盟境内,长44.789千米。
墙体与烽火台:墙体共分115段,包括土墙、石墙、山险、山险墙和壕堑五种类型,另有烽火台20个、石刻1处。
建筑技术
因地制宜的建筑材料:阿拉善长城的修筑依山设险,就地取材,包括石筑墙、山险墙、山险、夯土墙、壕堑等多种形式。
防御设计的细节:长城设计中充分考虑防御需求,如在峡谷通行处设关筑墙,低缓山丘处削山为墙,宽阔平坦处深掘壕堑,并建烽燧以了望。
军事设施完善:长城沿途设有关隘、烽燧、敌台等军事设施,既经济实用又具有坚固的防御功能。
文化意义
民族团结的象征:阿拉善明长城见证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长期交融的历史过程,尽管历史上有过战争和冲突,但最终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长城的建造和守卫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中华儿女抵御外侮、守护家园的英勇气概。
历史教育的价值:作为历史的见证,阿拉善明长城对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保护利用
保护现状:由于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阿拉善明长城的部分地段破损严重。保护这一遗产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文物保护意识。
合理利用的建议: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应科学合理地利用长城资源,如开发旅游观光、文化研究等,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长城保护与利用的水平。
社会参与的重要性: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长城保护工作,通过媒体宣传、公益广告等方式提高公众对长城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总之,阿拉善明长城遗址不仅是一段古老的军事防线,更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保护好、利用好这一历史遗产,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责任。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应当继续发扬长城精神,共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在长城遗址留念后,开始一路走,一路聊天。到了阿拉善,巴特先生早已等待多时,巴特的父亲和弟弟也在家里,巴特的父亲是1933年生人,精神矍铄,坐车和我们去沙漠的孩子家。
10月24日,傍晚,我们来到草原。要在这里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