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页)
开始有广告商找到他。那一年,李想从广告商那里就挣得了十几万元广告费,如数交给母亲保管。那时,他已经明确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和要做什么。班主任也知道他懂电脑,曾经让他给石家庄某医院装电脑,认为他是“为电脑而生的”。 高考来临了,而李想却决定放弃高考,为此他与家人冷战了好长时间。李想对母亲说,“妈妈,你不懂,如果上大学,我这网站就死了。我还要挣钱,网站不往商业方向发展不行。”看儿子如此坚持,母亲最后还是妥协了。1999年高考那天,李想正登着自行车去领取杂志赠送的IBM的网页制作软件,路过学校门口时,有人问他:“今天高考,你怎么不去?”李想没回答,但是心里的酸痛和失落只有自己知道,不过当他取回软件,坐在椅子上研究的时候,那种失落感瞬间一扫而光。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一章 偏离轨道的狂者(5)
中学六年,李想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给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李想曾经这样直接表示:“它们就是为我而发明的。”李想曾转遍石家庄所有的邮局就为了买一张软件盘,整夜地呆在电脑前搭建自己的网上王国。白天在课堂上不愿同老师同学分享的观点,晚上在互联网上可以敞开自由的表达、遭遇到强烈的碰撞,在争执或者认同中被不断记录、被不断成就。他脑中的新东西都是在互联网上学到的,像什么垂直网站、Web 2�0等技术,传统的教育被李想抛开了。他最后选择了创业而不是去上大学,他成功了,在所有人都不认可的方向上成功了。
李想说:“我并非天生不爱课堂,其实初中时成绩还是不错的,后来考上当地重点高中。”高中三年,李想迷上两样东西但都与学习无关,一是杂志,二是电脑。也是这时候,李想的成绩开始一落千丈,而李想则认为,这是因为他懂得独立思考。李想觉得,鲁迅明明写错了字,教材却偏偏说这是通假字;现代文几句大白话,却要用长篇大段去分析它。他不能忍受这种把简单事情复杂化的教育方法,这显然是在欺骗学生。从那时开始,他真正在思考学东西先问为什么,对发展有什么实质作用。对于多数人认为这是在玩物丧志的看法,李想却认为,他失去了好成绩,却得到成绩之外的巨大收获。
对儿子废学经商,李想父母有着与众不同的态度。这个世界很奇怪,受过高等教育的李想父母其实不一定那么看重孩子是否上大学,往往更尊重子女的选择。在李想看来,考大学无非是找到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让生活过得更好,而高中毕业时,月收入就有2万元,上学就失去意义。在决定继续求学,还是经商上,李想与父母进行了一次正式交谈:“我跟父母说,我真的不想考大学。”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李想的父母还是多问了一句:“真的决定不考大学了?”李想告诉父母:“我要创业,要注册公司,要把钱取出来,这是个把网站做大的机会,失去了很可能不再会有。”
4�爱好看书
虽然李想没有上大学,但是李想读的书,学到的东西却要比在学校里多。“读书习惯不是现在才有的,是从初一开始就养成的。”当时,为了学习电脑知识,他把手里所有的零用钱都用来购买电脑方面的报刊和书籍,几乎把所有关于电脑的书刊都买全了。到现在为止,他每个月要在买书买杂志上开销1000元以上。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不相信,但是通过以下详细的账目你就会知道,以上所言非虚。
李想说:“每个月会买8期的《精品购物指南》,因为那里面的东西看起来都很轻松,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第一次在媒体上露面就是在这份报纸上,想起来心里总是有种暖暖的感觉;每个月还要买4期的《周末画报》,如果每天去书报摊没有要买的杂志和报纸,《新京报》就是首选,因为这个报纸的信息量超级大。”
“最喜欢买的杂志自然是汽车类型的杂志,最喜欢的是《汽车博览》,因为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汽车杂志;然后是《座驾》,非常有汽车文化的味道,评价车的角度和品味是其他书和杂志难以匹及的;其次是《名车志》,一直站在用户的角度,出发点永远是老百姓;还有香港版的《人车志》、《汽车测试》和《汽车族》是候选品,如果他们这期有很好的外文翻译,那就是最好的选择。当然还有没有定价的《索尼杂志》和《宝马杂志》。”
第一章 偏离轨道的狂者(6)
另外还有数码的杂志,虽然《新潮电子》样子有点土,但是还是非常实在。每月两本的《游戏机实用技术》,因为李想的PS3只玩GT5序章,NDSL玩萨尔达和七龙珠,还有马里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