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页)
方七佛的二万余人,双方兵力悬殊并不大。
双方在杭州城下展开一次次激战,方腊军伤亡近二万。二月二十八日,童贯占领杭州,方腊逃向富阳,后逃回家乡帮源,童贯军趁势收复富阳、新城、睦州。
在东线战事节节胜利的同时,西路的刘镇也连传捷报,在三月十三日攻占歙州。
三月底,刘光世又率鄜延兵、张思正率河东兵、姚平仲率泾原兵继续增援。
四月七日,刘光世部占领衡州,歼敌两千三百人,斩首领郑魔王;十七日,刘光世在婺州歼敌四千,复婺州,并占领了方腊最初起事的青溪县。
在各路大军的逼迫下,方腊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最后退缩到老家帮源,想凭借帮源的有利地形(此处山峦众多地形复杂)和政府军打游击战。
但是,一方面,深受农民起义之苦的大小地主们积极为政府军当向导,另一方面,西北军已经习惯在环境更为恶劣的西北和党项人打游击战,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作战反而是他们所长(此后到了北方平原反而不适应),帮源的地形并没有对童贯大军有多大的阻碍。
方腊军退守帮源后,派兵驻守各进山要塞,最初政府军强攻方腊本人亲自把守的北山口,多次强攻都被击退。
眼见战局不利,刘镇的西路军剑走偏锋,转向进攻地势最为险峻的门岭。门岭崖壁峭拔、险径危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方腊认为政府军不可能从此突破,仅派了六百名士兵把守。
刘镇偷袭门岭,没有充分准备的六百守兵全部被歼灭,门岭失守,童贯大军进入帮源。
四月二十四日,在帮源,东西两路大军合围,与方腊二十万大军进行了一天的激战,双方伤亡都很大,但最终方腊军败退。政府军占领了帮源,方腊本人带领残部退到帮源东北的岩洞中。
洞战,是政府军面临的新课题,显然不适合大规模部队作战。在休整了一天后,童贯从部队中抽出了一支敢死队,队长是当时级别职务还比较低的韩世忠。
四月二十六日,这支敢死队偷偷潜入了帮源洞中,擒贼先擒王,遂向方腊本人的老巢发动袭击,一举擒俘方腊、方肥等三十六名起义军首领。
擒获方腊又另有一个版本,在《宋史·徽宗本纪》上生擒方腊的是当时的忠州防御使辛兴宗,但在同样的《宋史·韩世忠列传》上说,这是姓辛的抢了韩大元帅的功劳。
其实当时韩世忠不过是一个低级武官,级别上差了辛兴宗四级,当时极可能是西北名将辛兴宗的部下,在辛将军的领导下进行了这次擒贼先擒王的行动,所以两种说法或许并不矛盾。
真实的历史上,方腊的生死和那位在五台山砸寺门、在菜园子里拔杨柳树的鲁智深大和尚八竿子打不上关系。
方腊被押往东京,八月份在东京被处决。
擒俘方腊后,童贯大军继续在江南呆了一段时间,陆续镇压了吕师囊、仇道人、俞道安等各支附和方腊的起义队伍。
虽然方腊起义失败了,但它燃起的这把火对于帝国来说却是非常致命的,它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推动着余下情节的发展,导致了帝国后来的非正常死亡。
而同时期的宋江起义与其相比,只能算是小儿科。
第十三章太监童贯的突围
引子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七月,童贯来到了南雄城外,跟随他的是几十个从胜捷军里挑选出来的精兵。
后面一队人马卷尘赶来。
童贯抬头,看见为首的是监察御史张澄。
“童贯接旨!”
在跪下接旨的瞬间,童贯心想莫非是北事又吃紧,皇上又召咱家回京主持大局?
张澄面无表情,诏数了昭化军节度副使童贯的十大罪状,处罚也很简单:砍头,立即执行。
旨意刚宣读完,童贯身边的亲兵们就拔出了刀剑,童贯的这几十位亲兵,都是当年童太师从西北战场上收养的孤儿,身经百战,以一当十,对童大帅更是忠心耿耿,誓死效忠。
“孩儿们罢手,快收起刀剑,勿惊钦差。”
童贯颤抖着手接过圣旨,对张澄笑了笑,说天下人都骂我弄权误国,我童贯无话可说,但对官家(皇上),童贯却从来没想过背叛,富贵荣光是他们父子给的,当然现在这条命也是他们的。
“来吧,动手吧。罪臣童贯甘愿伏法。”
张澄竟有些呆滞,没想原本复杂的任务竟变得如此简单,他抬了抬手,对眼前这位被帝国臣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