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页)
。
连续3次考核均功居上等者,可以获得一种特殊休假作为奖赏,称为“予告”。
如果官员的病假期超过3个月,就要被免离现职,等待重新分配。但是,如果经过上级批准(俸禄二千石以上者须经皇帝批准)者,可以不免职,带印绶归家治病,这种情况称为“赐告”。冯野王此次归家,便是属于“赐告”。
王凤为了打击冯野王,便事先通过了一项新规定:俸禄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在地方官即为太守或王国相)赐告期内也不得归家。
然后,他再指使御史中丞上书弹劾冯野王,说他借“赐告”养病之名,私持印绶离开工作岗位回到老家,是犯了不敬之罪。
杜钦素来敬重冯家父子的品行和才能。他向王凤求情说:这个规定本身就不合理,“予告”和“赐告”都是“告”,为什么后者就不允许归家呢?再说了,冯野王获赐告在先,朝廷新令颁布在后。新法不咎既往,如此处罚冯野王恐怕有失刑赏之信。
王凤自然不会采纳。杜钦聪明一世,在这个问题上却犯了糊涂——王凤必须要拿下冯野王,让那些企图效仿王章的人彻底断了他们的念想。
冯野王固然是不幸的。他最大的不幸并不在于曾经遭遇石显弄政。许多人都在元帝朝遭到石显迫害而在成帝朝重获新生,但他却偏偏又碰到王凤这个冤家,便永远没有了希望——谁让他是一位品行双优的外戚呢?
如果冯野王没有外戚的背景,以王凤之爱才,定然会竭尽举荐他担当重任。但他偏偏又是外戚,王凤如果举荐他,无异于养虎为患。
可怜的冯野王在元帝朝便被石显压制,成帝朝却又遭遇王凤这样的劲敌。
王凤不但罢了冯野王的官,还为了他开创了西汉王朝的一个先例: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郡太守和王国相)“赐告”之假也不得回老家。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三面“旗帜”(1)
自元帝以后,西汉王朝选拔人才的标准,多以“经学”素养的高低为凭。但王凤却是个例外,他举荐人才,只看治理能力的高低。在他辅政的11年期间,帝国出现了自武帝以来最壮观的“人才济济”的局面。
王凤举荐的能臣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三位:“敢死之士”王尊、“草根丞相”薛宣和“官中大侠”朱博。
王尊素是孤儿出身,靠自学成才步入仕途,素以“敢死”著称。他一生五起五落,皆因刚直不屈。
元帝末年,东平王刘宇(宣帝之子)倚仗为皇室至亲,骄奢不守法度。几任国相都拿他没有办法;朝廷便再派能臣王尊为东平国相。
王尊奉皇帝的任命诏书去王府报道。刘宇根本不理睬他,把他晾在王府的庭院中。等了许久不见刘宇出来,王尊只好返回驿舍吃完饭再回去接着等。
好不容易等到刘宇出来接诏了。他的王太傅却在一旁阴阳怪气地高声背诵《诗经·啵�纭分械摹断嗍蟆罚骸跋嗍笥衅ぃ�硕�抟牵∪硕�抟牵�凰篮挝�俊���
这显然是在讽刺王尊不懂礼数,说他没有等到王爷出来接诏便归舍就食,分明是想给他一个下马威。
王尊向王太傅高喝道:你不要在我面前持布鼓过雷门!
“雷门”是会稽城的一座城门,其上置有大鼓;以布为鼓是不可能发声的。“持布鼓过雷门”是当时的一句谚语,用今天的话来说便是:少在我面前班门弄斧!
刘宇大怒,转身便进后宫去。王尊也不甘示弱,也转身便走出王府回到驿舍。
初次见面就这样不欢而散。
刘宇平时喜欢带着几个小厮私出王宫,在封国里任意驱驰,去姬妾们的娘家四处串门。
按当时的礼制,国王出行必须要有官属跟随,并且要一路“鸣和鸾”而缓行,以示皇家威严。所谓“和鸾”,便是王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者为“和”,挂在车架上者为“鸾”。
刘宇微行出王宫,显然有违礼制。
王尊上任后便把主管车马的厩长狠狠训斥了一顿。对他说:如果王爷再让你驾小车出行,就叩头争之,告之以礼制。
这是敲山震虎之策,厩长自然便把他的话传给了刘宇。
不几日,王尊依礼拜见刘宇。刘宇便不再像前几次那样骄横了,一本正经升堂接见。
王尊却对他说:我来东平国为相时,同僚们都以为我此行必死无疑,纷纷来为我吊孝。天下人都说,大王之勇不过是仗势自己的尊贵身份而已,算不上是真正的“勇”,只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