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页)
限的激励作用,后代有志之士莫不以此自勉,献身理想,百折不回。他们的献身实践,又为这句话增添了许多光芒。
(二)
长沮、桀溺①耦②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③焉。长沮曰:“夫执舆者④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⑤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⑥?且而⑦与其从辟人之士⑧也,岂若从辟世之士⑨哉?”耰而不辍⑩。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微子》第一八·六)
章旨
记孔子答隐者之所讥,而述己志。
注释
① 长沮桀溺楚国二隐者之名。
② 耦通“偶”,并也。
③ 问津问渡口之所在。津,渡口。
④ 执舆者在车上执辔的人。本是子路驾车执辔,因下车问路,故由孔子代替。
⑤ 滔滔比喻纷乱的样子。
⑥ 谁以易之将和谁来改变此种局势。以,和下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丘不与易也”诸“与”字同义。
⑦ 而汝也,指子路。
⑧ 辟人之士指孔子。因孔子周游列国,相继离开鲁、卫、楚等国。辟,通“避”。
⑨ 辟世之士避世隐居的人,桀溺自谓。
⑩ 耰而不辍谓继续覆盖种子,也不告以渡口所在。耰,音yōu,以土覆盖种子。
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怃,音wǔ。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此句承上句省略“同群”。意谓如不与世人同群生活,那么要跟谁相处而生活呢?徒,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言天下如果太平,则我不必出来改变这种局势。意指天下不太平,故欲以正道扭转之。
析论
孔子怀抱济世热忱,一心救世,当他周游列国时,途中曾遇到两位耦耕的隐士,子路向他们问津,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两人对孔子率弟子碌碌奔波,而徒劳无功的行为,大不以为然,故明知是孔子门徒,长沮却始终不肯告知渡口所在,还加以反讽。桀溺则不信孔子有能力改变混乱的政局,说完话便低头工作,不理会子路。子路无奈返回,告知孔子此事。孔子深为感慨,认为人与栖息山林的鸟兽不同,不应逃避人世。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两种不同人生观所表现出来的处世态度:隐者以为天下无道,政治黑暗,难以有所作为,因此高举远引。孔子则完全相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说明了正因天下无道,所以必须挺身而出,以澄清局势,造福百姓。如果说在天下无道,举世皆浊的环境下,贤者为了洁身自好,而遁世隐居与山林鸟兽同群,那么必然“小人道长”,天下将永远处于“无道”中。(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孔子栖栖遑遑地奔波游说,正因不忍人民处于天下无道之中。从这章记载可以看到孔子的为人:只要是有利人民,合乎义理的,没有不尽力为之奋斗的。
论语卷·论人(14)
我们今日所身处的社会已有日渐混乱的趋势,如果学习隐者孤高自清,独善其身,当然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并不会犯科触法,招致物议。但进一步想想,假如社会一乱,每个人都为了顾全自己,争相逃避,不肯出来奉献心力,那是不是太消极悲观了吗?我们大家既然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分子,当然就负有社会责任,如果每个人都有孔子这种积极乐观的入世态度,那么我们的社会终究会充满希望的。
(三)
叔孙武叔①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②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③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④,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⑤也。”(《子张》第一九·二四)
章旨
子贡赞美孔子之德,有如日月,并申辩毁谤者之不自量。
注释
① 叔孙武叔姓叔孙,名州仇,谥武,鲁大夫。
② 无以为言不要如此毁谤。无,通(毋),禁止之词。
③ 逾超越。
④ 自绝自己绝弃于日月,比喻自己自绝于孔子。
⑤ 多见其不知量恰好显示他不知量力罢了。多,适,刚好。
析论
弟子与孔子相处日久,亲受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