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2/4 页)
以来,我们受孔孟之道教化,为人之本,在忠孝仁义廉耻。而忠孝之举尤为本也。现今大明既灭,清朝已立,对先皇以示忠贞已不可为,只有记在心中。而你的父母及弟三辅为李自成所杀,你可向皇上乞请体恤,选其忌日祭之。众人本以为你是不忠不孝之人,如此一举,必会对你的看法有所改变!”
吴三桂觉得老者的话实在有理,便连忙答应,然后再问:“是否有第三?”
老者答道:“把握时机,造成大势。”
吴三桂问:“此策如何努力?”
老者说:“此策最难。难就难在天意、地势、人心均在一线之上。”
吴三桂问:“先辈可否详言告之?”
老者说:“现在告之,还为时过早。将来我自会遣人前去助你!”
吴三桂惊喜地说:“那真是太感谢先辈了。”然后又问,“先辈派谁前去呢?”
老者说:“就派你刚才所见的那个书童。”
吴三桂一听,心里凉了半截:这书童还只是个小小孩童,将来能否担此重任不说,要想等他成材,岂不要望眼欲穿?
老者说:“你切不可小看于他,其中的玄妙将来自知!”
吴三桂赶忙说:“不敢。”然后抬头看那书童,那书童正好朝他做鬼脸。吴三桂见他满脸机灵,便问他叫何名字?
书童说:“名字乃身外之物,不必记在心上。”
吴三桂一惊,没想到小小孩童,说话竟然有此玄机,他本想向老者请教姓名,现在他打消了此念头。
吴三桂看了看天色,说:“我想请先生与我前去,与我同衣共食,可好?”
老者说:“实不相瞒,我本是总兵府中之人。”
吴三桂惊喜道:“原来先生是舅父大人的幕僚?”
老者微笑点首。
吴三桂便说:“那先生更应前去!”
老者摇摇头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吴三桂听了,心里若有所失。
三、吴三桂为诸将请皇上赐以世职
吴三桂在锦州城内巡察几次,了解了一些具体情况。不久,被吴三桂分派到宁远、中右、中后、中前、前屯等所的将领都前来向他汇报了一些具体困难。综合而言,不外乎这几条:一、卫所房屋损坏严重,无法居住;二、土地浇薄,请增供给;三、士兵思乡情绪严重。
为此,吴三桂将杨��⒐�屏�⑺镂幕馈⒎较淄ⅰ⒑�亓痢⑽夤�蟆⒏叩媒莸热私欣矗�塘咳绾沃卫碇�摺�
杨��担骸暗蔽裰�保�且�纳莆浪�跫��参仁勘��模�娇刹恢劣谌枚游樯⒘恕!�
郭云龙说:“条件当然要改善,但我认为主要使众将士归心!”
方献廷:“郭将军认为如何才能使众将士归心呢?”
郭云龙说:“有许多士兵已随我们征战多年,如继续留下来,已无战斗力,如让其归去,又无家可归,因此我认为应对那些老兵送以丰厚的钱物,让其回家赡养天年,一者可安老兵之心,二者可振新兵之气。”
胡守亮说:“郭将军说得有道理,但我觉得仅让老兵归乡,而不补充新兵,会使我们队伍的力量大大削弱,倒不如趁遣回老兵之际,再暗征新兵。”
吴国贵说:“这样一来,岂不会让人认为我们是私自征兵,扩充实力吗?”
胡守亮说:“无妨。我们不要一时将老兵换下,加倍换上新兵,而是要化整为零。比如说换下一个老兵,补上两个新兵。这样,谁也不觉得我们在私自征兵,扩充实力了。”
杨��薜溃骸罢夤�皇歉龊冒旆ǎ �
孙文焕说:“兵多了,负担便重。可不能加重百姓的负担啊!这里住的可都是我们的父老乡亲啊!如果弄得天怨人怒的,那便适得其反了。”
郭云龙说:“孙兄说的话确有道理,不过不用为此担心。据我看,我们待在锦州,绝非一年半载的事,倒不如边操练边耕种,既可不生疏武艺,又能补充军营生活需要。”
胡守亮赞道:“这个主意绝妙!”
方献廷说:“妙是妙,可我们哪里有土地呢?”
吴三桂见众人说得在理,便即时插上话说:“我可以请皇上划地给我们。”
孙文焕担心地问:“皇上会同意么?”
吴三桂肯定地答道:“我想皇上会同意的!”
孙文焕说:“为何?”
吴三桂说:“因为我们要地不是作为别用,而是为了耕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