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部分(第1/4 页)
本草图经》:谷(榖)树有两种,一种表皮有斑花纹,称为“斑谷(榖)”。则“谷树皮”比较合理。这里不勉强解释,只要知道三寸形容个子矮,树皮形容皮肤糙,也就可以了。
① 炊饼——据《辞源》的解释,炊饼即蒸饼:“宋仁宗赵祯时,因‘蒸’与‘祯’音近,时人避讳,呼蒸饼为炊饼。” 又解释蒸饼“即馒头,亦曰笼饼”,可能就不对了。《水浒传》中多次提到“馒头”和“炊饼”,应该不是一样东西。有一种解释:《水浒传》中的馒头,其实是今天的包子,是有馅儿的,所以孙二娘卖的是“人肉包子”,而武大郎卖的炊饼,才是今天的馒头。据北宋时代的笔记小说记载,炊饼每个卖七文钱。而当时的素面,每碗卖十文,而茶馆里的茶,每碗才三文,可见七文一个的炊饼,质量应该比馒头好。《武林旧事》载清河郡王张俊向宋高宗进奉食品,其中就有“炙炊饼”,可见是有特色的地方风味食品,不是今天的馒头。据《大宋宣和遗事》载:炊饼有“玉砖”之称,吃的时候要洒椒盐,可谓色香味俱全。宋高宗到江南,每天必吃炊饼。其实今天华北地区仍有蒸饼,其形状为长方形(和“玉砖”之称相符),手掌大小,夹层中有葱和油,表面或有芝麻。
那天正在县前做买卖,见了武松,武大说:“兄弟,我前天在街上听得人沸沸杨扬地说:‘景阳冈上一个打虎的壮士,姓武,县里知县委他做个都头。’我也八分儿猜到是你,却到今天才撞见。〖为什么不到县衙们去找?〗我且不做买卖了,和你一同回家去。”武松问:“哥哥,家在哪里?”武大用手一指说:“就在前面紫石街。”
吴越评70回本水浒传 第二十三回(2)
武松替武大挑了担儿,武大引着武松,转弯抹角,一直往紫石街走去。转过两个弯,来到一个茶坊隔壁,武大叫一声:“大嫂开门。”只见帘子一开,一个妇人从帘子下面探身出来,答应说:“大哥,怎么半晌午就回来了?”武大说:“你叔叔来了,快来相见。”武大郎接了担儿进去,出来说:“二郎,进屋来和你嫂嫂相见。”武松揭起帘子,走进里面,和那妇人相见。武大说:“大嫂,原来景阳冈上打死大虫新充做都头的,正是我这兄弟。”那妇人叉手②向前说:“叔叔万福。”武松说:“嫂嫂请坐。”武松当下推金山,倒玉柱,纳头下拜。那妇人向前扶住武松,说:“叔叔,折杀奴家!”武松说:“嫂嫂受礼。”那妇人说:“奴家听得隔壁王干娘①说,‘有个打虎的好汉迎到县前来’,要奴家一同去看看。不想去得迟了,赶不上,不曾看见。原来却是叔叔。且请叔叔到楼上去坐。”三个人同到楼上坐了。那妇人看着武大,说:“我陪叔叔坐着,你去安排些酒食来管待叔叔。”〖那时候有“妇人尽量少上街”的传统习惯,所以潘金莲自己不出门,却叫武大郎上街买东西。〗武大答应说:“最好。——二郎,你且坐一坐,我去去就来。”说着下楼去了。
② 叉手——有两种解释。对男子而言,是两手交叉在胸前,表示在上级面前恭谦的礼貌;对女子而言,是两手虚拢在上腹部略略抖动,表示行礼。
① 干娘——是宋代对开茶坊老板娘的通称,不是干儿子、干女儿对“干妈”的称呼。其来源,据《都城纪胜》记载:娼家设桌凳,以茶为由招引后生,“甘”愿出钱,因此戏呼鸨母为“甘娘”,后来就变为干娘。
那妇人在楼上看了武松这表人物,心里寻思:“武大和他是嫡亲一母兄弟,他却生得这般高大。我要是能嫁得这样一个,也不枉了为人一世!你看我那三寸丁谷树皮,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我怎么这样晦气!看这武松,大虫也被他打倒了,必然好力气。他又未曾婚娶,何不叫他搬来我家里住?……不想这段姻缘却在这里!……”〖第一次看见武松,就有些想入非非了。这里是把潘金莲按“淫妇”的典型去写的。〗那妇人脸上堆下笑来,问武松说:“叔叔,来这里几天了?”武松回答说:“有十几天了。”妇人说:“叔叔,在哪里安歇?”武松说:“暂时胡乱在县衙里安歇。”那妇人说:“叔叔,那可不方便。”武松说:“独自一身,容易料理。早晚自有士兵服侍。”妇人说:“那种人服侍叔叔,怎么管顾得周到?何不搬来家里住?早晚要些汤水吃的,奴家亲自给叔叔安排,不强似这伙儿腌臜人?叔叔就是吃口清汤,也放心得下。”武松说:“深谢嫂嫂。”那妇人说:“莫不是别处有婶婶?也应该取来相会嘛。”武松说:“武二并不曾婚娶。”妇人又问:“叔叔青春多少?”武松说:“武二二十五岁了。”那妇人说:“长奴家三岁。叔叔,今番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