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使组织接受创新、需求创新、达到创新、致力于创新呢?美国企业管理专家德鲁克引用的一句医学谚语也许最恰当不过了:〃没有什么事情比防止尸体腐烂更英勇的了,但也没有比此更徒劳无功的了。〃他认为,如果整个组织都得知尸体将被埋葬时,生者才会愿意……应该是渴望进行创新。
6。 决断能力:〃有谋无断〃种下失败祸根
○ 决断力是领导者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大事当前,〃敢断〃、〃善断〃才能表现出决策者的魄力和鉴别力,树立领导者的威信。缺乏决断力的情况,主要来源于失去进取精神,没有足够独立的个人品格,往往表现为瞻前顾后,随风摇摆,完全被他人的意志所左右,在糊里糊涂中酿成大祸。诚如古人所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在三国诸多人物中,袁绍是一个有谋无断的反面典型。
第二十四回,当曹操带领20万大军攻打徐州,驻守在那里的刘备向袁绍求援。袁绍的谋士田丰献计,乘曹操后方空虚,袭击他的大本营许昌。而其时袁绍却正为小儿子生了疥疮而愁得一塌糊涂,甚至沮丧到悲叹:〃我将死矣〃,〃我哪还有心思想别的事呢?〃坚决不愿出兵。田丰气得用手杖击地,跺脚长叹:〃遇到找都找不到的好机会,你却拿孩子的病来说事,失去这个机会,将要误大事,实在是太可惜了!〃本来爱子生病,袁绍舔犊心切,也是人之常情。但问题的关键是,袁绍毕竟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一个承载着几十万兵士身家性命的领袖,因此不能由着自己性子来,必须有所担当、有所决断。
毛泽东爱看《三国演义》,很熟悉书中人物的特点,他欣赏郭嘉,常对干部说要向郭嘉看齐。〃曹操有个参谋叫郭嘉,河南禹县人,初投袁绍,他批评袁绍好谋无断,难于成事。袁绍这个人多谋寡断,有谋无断,没有决心,不果断,结果官渡之战打了败仗。所以有谋还要善断。后来荀彧把郭嘉推荐给曹操。郭嘉足智多谋,常为曹操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器重。〃郭嘉的顶头上司先是袁绍,但在他的帐下毫无发挥余地,献策不被采纳,最后的命运就跟沮授、田丰一样,被束之高阁。所以郭嘉感到没有前途,就离开了袁绍,投奔到曹操的阵营,成为魏国最为倚重的谋士。
这个事例的教喻是,作为领导人要〃有谋还要善断〃。什么样的领导者得到英才、终成大事,什么样的领导者会丧失机遇、自食苦果,这决定于一个领导者有无决断能力。美国著名的管理公司麦肯锡做过一项调查,发现领导者获得成功有八个条件,其中一条就是行动要果断,办事要有魄力。如果领导者犹豫不决,模棱两可,就不可能动员下属和得到他们的全力支持。只有领导者意志坚定,才能使他的下属团结一心;只有领导者充满必胜的信念,才能争取下属无怨无悔地一起奋斗。
领导者善于决断当然好,如果自己不善于决断,也需要知人善任、找到可以信赖的决策高手。在这方面,魏、蜀、吴三国之主,各有不同。孙权的军事决策听从于大都督周瑜,刘备则军事和政治大事都求助于军师诸葛亮,只有曹操是自己独揽大权而运用其谋,用计、带兵〃一手包〃,虽然也有众多谋士辅佐,但最为关键的时候还是曹操自己做最后的决定。比如〃乌巢劫粮〃,张辽提醒他防止袁绍乘虚来袭,他笑道:〃吾已筹之熟矣。〃便教左右埋下伏兵,自领诸将居中,向乌巢进发,结果粉碎了袁绍的偷袭,这就是刘备、孙权所不能企及的了。唐太宗在曹操墓碑上题字道:〃一将之智有余〃,称赞他超过了一位军事首领所应有的智慧。
美国通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被誉为全球第一CEO,在他离任后出版的自传《赢》一书中,总结了自己的成功秘诀,其中把决断力放到首要位置。他认为,决断力即对麻烦的是非问题做出决定的勇气。对于同一件事情,任何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角度。但是,有决断力的人却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止议论,即使他并没有得到全部的信息,也需要做出坚决的决定。在任何层次的经理人中间,最糟糕的那种类型就是迟疑不决的人,他们总是说,把事情推迟一个月,我们再好好地、认真地考虑一下。
韦尔奇在多年的管理实践中,也用过一些非常精明的人,他们中许多人是从咨询业过来的。不过,他发现其中有的人在做决断的时候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尤其是在他们进入业务部门以后。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他们都能想到太多的备选方案,这反而妨碍了他们下决心。这种优柔寡断的性格把团队带进了不安定的状态,最后甚至成了自己的致命伤。
决策必然要冒一定的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