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页)
那种自由安逸的生活。一席谈吐,使孟浩然为之动容,听了劝告,返回襄阳,隐居乡里,淡泊生活,成为与王维齐名的一代大家。对另一位友人綦毋潜落第还乡,王维也曾做诗相赠,劝他莫要因此沮丧,而要重新振作起来。这样的赠语,看似平常,却显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此后,綦毋潜果然又到京师,再考而中。后来适逢“安史之乱”,綦毋潜挂冠归隐,王维又提笔赠诗:“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在王维的影响下,京城文士也纷纷看望綦毋潜,赋诗饯行。王维的数次赠诗,明心见性,令綦毋潜感动终生。
在长亭外的古道边,好友元二离开长安,王维黯然不语,一面弹琴,一面唱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我们再喝一杯吧,你出了关口,何日再能相见?一次次的挥泪而别,激起王维心中无限的离愁。令人尊敬的张九龄被贬离京后,王维发出“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的感慨,以诗文的形式,毫无保留地怀念获罪远谪的旧丞相。与获罪旧臣保持往来,这在当时,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但王维不仅将对友人的思念落到纸上,且无惧无悔。他的心中,珍藏着对朋友真诚的牵挂与祝福,不因时变,不因势改。在王维的内心世界里,友谊超越了时空界限。在他的作品中,良辰美景之外,我们能够隐隐看见他和朋友并肩而行的颀长身影。
从盛世唐朝中,令人感受最为真切的,是文化在休养生息的年代里所显现出的容纳天地自然、张扬个性尊严的精神气质。余秋雨先生说,“唐诗对于唐代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创作,而是一种社会风尚,集中地表现出了生气勃勃的时代精神。”其实不仅仅是诗歌一门,绘画、书法等各种艺术形式,在这一时期,都因为遇到了合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土壤,而长势喜人、硕果累累。儒、佛、道三家,也呈现出一派共荣共兴的和谐格局。同一时代的李白、杜甫、王维,这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也都选择了最为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人生方向,杜甫崇儒,王维研佛,李白喜道,他们在唐朝的历史天空中,各自画出了一抹灿烂的云霞,演绎了“文人相亲”的传奇佳话,亦可以称作儒、佛、道三家交融并进的典范。
隐逸与自由,是王维一生的追求。尽管有着优越的家庭背景和出众的艺术才华,但他是个生性内敛、不事张扬、平和淡然的人。他的一生历经浮沉,尽管没有太多的讽喻之作,但也绝少有露骨和违心的描写,即便是歌功颂德,都极有分寸。早在青年时期,王维也希望学以致用,建功立业,也曾意气风发地写过诸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安禄山叛变,唐玄宗仓促出逃,王维被俘,他深深陷入了人生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矛盾之中。在狱中,他不顾一切地服药假充残疾,以此反抗,但徒劳无益,还是被迫接受了叛变政府的官职。两京收复后,他以叛国求荣的罪名身陷囹圄。这时候,王维出示了他在狱中的一首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表明了他当时的心迹。后来,他总算得到了朝廷的理解与宽恕,并且还获得了更高的名誉和地位。但此时的王维,油然而生归隐之心。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
第44节:王维: 人品盈如月(2)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他在终南山脚下买下了宋之问的辋川别墅,加以营建,陶然自居。宋之问的为人,与王维相去甚远,在宋氏旧居里,王维所在意的,不是旧主人对于权势的热衷,而是面对秀丽的山水,摒弃人生的得失思虑,一心做学问的淡泊心境。他喜欢在那人迹罕至的地方,“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面对青山碧水,吟诗作画,听乐弹琴,修身养性,参禅悟道,静谧无扰地居处田园。与自然相亲,又何尝不是一件人生快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从万国来朝到兵荒马乱,弹指一挥间。盛世訇然衰折,人生反复无常,王维亦内心苦闷。他的注意力从官场转向了山水,转向了寂寞柴门。幸好有辋川别业这样一个悠然闲适的去处,这个风景独好的郊区山庄,成了他心灵的避难所。“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他在作品中所出现的柔和色调,与杜甫的大笔写史、惨况毕现截然不同,看上去几乎没有发生动乱的痕迹。王维很快就忘记了?并不尽然。他不过是从自己恬淡的性格出发,选择了于己无伤、于世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