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页)
能在暗中使劲。
高力士把皇上要用韩休为宰相的消息提前透露给武氏。李林甫得信儿,抢先向韩休报告喜讯,讨其欢心。韩体受任后,果然向玄宗皇帝“推荐李林甫可以出任宰相之职”。李林甫赶紧去巴结后宫,不惜重金贿赂。当时,玄宗的美人武惠妃宠倾后宫,武惠妃的两个儿子寿王和盛王也因母宠而见爱于皇上。皇太子李瑛渐被皇帝疏远。
李林甫探知内情,乘机通过宦官向武惠妃表露;“愿护寿王为万岁计。”这一招虽属冒险,却果真奏效。惠妃很感激,就在皇帝面前替李林甫美言。这样,李林甫外有韩休引荐,内有武惠妃阴助,终于官拜黄门情郎,受到玄宗誉顾。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位列朝中三宰相之一。
另两位宰相是有名的贤相,一为中书令张九龄,一为侍中裴耀卿,均学术博洽,敢于面诤直谏。李林甫也有自知之明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一切旧哲学的缺陷,使,与他们同列,自觉相形见继,心虚得很。尤其是张九龄对李林甫深有洞察,早在李林甫弹劫张说时,就提醒张说注意。及玄宗欲用李林甫时,又直言谏阻:“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有庙社之忧。”玄宗没有听从,李林甫则“内忌之”。
李林甫才能不及人,不是设法提高自己的能力,赶超他们,而要把他们拉低跟自己一般平或更低,实在不行就加以人身攻击,毁灭才能的载体,这是中国数千年来奸佞小人惯用的伎俩。但李林甫登相位不久,由于张九龄“以才鉴见推”,在文学上为皇上所依重,林甫虽恨他,仍由意事之,不敢违逆。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恨乌及屋,连裴侍中也倍加痛恨。心里这样想这样恨,但表面上你看不出来,他善于伪装和忍耐,夹着尾巴,玩弄善身之术:“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当时,玄宗皇帝在位已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每逢议事,张、裴二相常与皇上力争,朝政矛盾日益暴露。
在张、裴二相敢于面折廷争的情况下,李林甫则唯唯诺诺,巧顺帝意。为了掌握皇帝的动静与想法,他设法打通皇帝左右人的关节,一奴一妾都成了他的耳目。“每奏请,必先饷遣左右”,包括皇帝的饔夫御婢皆所款厚,中官妃家,皆厚结托。这样,皇帝的举止言行,“皆预知之,故出言进奏,动必称旨”,讨得玄宗无比欢心。
李林甫一面逢迎皇匕一面向二相寻衅,煽阴风,点邪火。他上台后,争宠的惠妃怀着夺宗的欲望,开始谋陷太子。在玄宗面前诬奏:“太子结党羽以阿克雪里罗得(kKSRVUMLIJMRSIT‘WJRVQLMa,1850—1928),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皇上)。”玄宗怒,欲废太子,九龄坚执不可,玄宗不高兴。李林甫当面不发表意见,背后却在玄宗亲信的宫官面前散布舆论说:“太子家里私事,外人瞎掺和哈?”其用意在迎合玄宗和武惠妃,主张废黜太子,并影射张九龄干预皇上“家事”。
公元736年,玄宗听说边将牛仙客领朔方节度使有政绩,欲加“实封”。张九龄不赞成,对李林甫说:“应该封赏立大功的名臣名将,在边将中稍优秀些,难道就要考虑加封吗?我要与公一起去跟皇帝争一争。”约李林甫一起去。李林甫当面表示同意,但张九龄在皇上面前,力争时只是“嘿嘿”、“哈哈”傻笑,不置一词。私下里又将九龄廷争的话偷偷告诉牛仙客。牛仙客受他的煽动,面见皇上,哭求辞官。玄宗又欲擢仙客为相。张九龄认为仙客“目不知书,若大任之,恐不惬众望”。李林甫退而奏言玄宗说:“但有才识,何必辞学,天子用人,何有不可?”又奏“仙客宰相才也”,“九龄文吏,拘古义,失大体”。玄宗耳软,赞赏李林甫识大局,顾大体,日益疏远张九龄。
这一年,玄宗出游东都洛阳后,欲还长安。张九龄考虑眼下正是农村大忙季节,皇上返驾,沿途接待,地方负担过重,而且影响农收。因此上奏皇上:“农人场圃未毕,须冬可还。”张、裴二相退,李林甫故意装作脚疼,走在后面。玄宗间故,他献媚说:“臣并非脚疼,是有话要奏陛下。长安、洛阳,陛下东西宫也。往来行幸,何更择时?假使妨碍农收,但蠲免所经地方租税就行了。”玄宗听了很高兴,立即起驾返回长安,虽影响了农时,但并未免除所过地方租税。玄宗由此愈恶九龄。
随后发生的一件事,使李林甫刁难二相的阴谋得逞。户部侍郎萧灵,(音炯),原由李林甫引荐。此人不学无术,竟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严挺之又问一遍徽休宁人。屡试不第,以塾师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