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但是代价也最大,最好的方法其实就是身边的老师。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去学习,会让我们更加懂得尊重和认可对方,对于企业管理这也是相当重要的原则。
“50后的老师告诉我‘稳’,60后的老师告诉我‘赢’,70后的老师告诉我‘人’,80后的老师告诉我‘能’,身边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是自己的伙伴,哪怕是一个比自己还要年轻的朋友、同事,也有无数值得去学习的地方,从而让自己更适合企业的发展,更好地来凝聚这只年轻的潜力无限的团队,发挥这只年轻的潜力无限的团队。”
李想对80后的创业者也提出了很多建议:
首先是资本的问题。有钱不一定能发展好,没有钱一定发展不好。80后白手起家的创业者,都是在最近几年才有点微不足道的小成绩,但是普遍拥有现金流的压力,尤其是比起那些有着丰厚积累的前辈们。浮出水面的80后的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资产最好的也不足海鑫钢铁和碧桂园这些有上一代积累的80后企业家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更不要说现金流了,比起80后更熟悉一点的IT行业的前辈,也是几十倍上百倍的差距,在资本层面上80后绝对是弱势群体,这方面不是融资几百万上千万美金就可以解决的。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行动派的天才(3)
第二是行业地位的问题。在大的行业层面来看,80后的企业在行业中只可能是追随者(并不排除是技术和产品的领先者),无论是规模还是利润,而在目前的中国,没有什么行业是可以依靠一个技术去改变行业的。很明显的一个案例,VC更愿意去投资那些可以放一些有“擦边球”的“电视剧”,却能摆平政府关系没人管的视频网站,而没兴趣去投一个技术团队,这是很现实的市场问题。80后创办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被行业领导者所重视,否则,通过并购、恶意竞争等手段,大的拥有规模积累和良好现金流的公司,很容易快速解决掉这样的竞争,只不过目前没有必要。
第三是大环境的问题。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任何可以在短期内让资本极速膨胀的产业,都不会逃过资本的眼球的,很显然,目前国内的资本更喜欢的房地产、能源、金融等行业,而这些行业显然不是白手起家没有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的80后创业者能够进入的领域,而80后更熟悉的IT行业短期内格局不会发生大的改变,这在大环境上而言对于80后是不利的,但是又是公平的。
在自己的博客中,李想不禁这样发问“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创业?”然而这个问题大家讨论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李想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一代的创业者接二连三的成功后,我们似乎可以从这些创业者的身上去寻找一些共同点,从而奠定成为优秀的优秀创业者的基础。
我们可以从70年代出生的创业者身上去寻找一些相似性,这里所说的成功创业者,指的是那些可以把自己的公司做到十亿美金以上价值的创业者,虽然公司市值不是一个绝对的衡量标准,但是作为一个相对的衡量标准还是比较可以让人信服的。
李想认为这些人包括,分众的江南春、盛大的陈天桥、网易的丁磊、百度的李彦宏等企业家(创业者),也包括岁数再大一点的史玉柱、俞敏洪等,甚至包括大名鼎鼎的盖茨、乔布斯、佩奇等。在李想眼中他们的共同点是:
1�他们都是内心充满激情但是又非常理性的人,追求结果的同时享受过程,而不是单纯的享受过程;
2�他们做的都是自己最爱的事情,所以早起晚归,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甚至超过15个小时,一周六七天的工作;
3�他们始终关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并且是产品和服务最好的质检员和改进者;
4�国外的最成功的创业者往往是人生第一次创业,他们可以打破传统,因为他们有很好的法律制度做前提;
5�国内最成功的创业者往往是先有过工作经历,或者二次创业,他们需要尝试中国商业的“潜规则”。
如果作为一个创业者,并且可以具备以上的条件并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他至少具备了60%的成功的要素了,如果创业者按照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李想坚信想要失败都不太可能。
2�爱好电脑的天才
倔强的李想一直按自己的喜好做事。一天,他发现了一本《家用电脑与游戏机》杂志,顿时被杂志的丰富内容吸引住了。当是他每月的零花钱是50元,他将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