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页)
统治者突然转变态度,与奥地利签署了和平条约,这不仅在外交上置普鲁士于被动地位,而且也使腓特烈此前的外交努力付诸东流。
1745年6月4日,在腓特烈的亲自指挥下,普军在霍恩弗莱德堡战役中获胜。这场战役无论是作战计划的制定,还是战略意图的贯彻执行,全部都由腓特烈亲自操刀。在战斗中,腓特烈对奥地利和萨克森军队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首先以骑兵重创萨克森军队,然后又以步兵冲击奥地利军队,结果大获全胜。这场胜利极大加强了普鲁士的国际地位。由于普军的胜利以及由此引起的欧洲战略形势的变化,欧洲列强的外交政策不得不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英王乔治二世主动与腓特烈交涉,英普双方于8月26日签订了《汉诺威条约》,英国承认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所有权,普鲁士则承认玛丽亚·特蕾莎的丈夫法兰西斯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然而,玛丽亚·特蕾莎仍不愿意放弃西里西亚,仍梦想着夺回西里西亚,并且继续在战场上于普军周旋。然而,腓特烈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克敌制胜,使奥军没有可乘之机。1745年12月,普鲁士和奥地利签署了《德勒斯登和平条约》,正式结束了两国的战争状态。
两次西里西亚战争最后都以普鲁士的胜利宣告结束,腓特烈不仅实现了其梦寐以求的愿望,将富饶的西里西亚牢牢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更是通过战争,向全世界展示了他那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此后,普鲁士在欧洲的国际地位大为改善,普鲁士开始逐渐登上了欧洲列强的宝座,欧洲再没有哪个国家敢轻视腓特烈,轻视腓特烈领导下的普鲁士。
最后的胜利者
1745年初,腓特烈班师凯旋。他开始准备全面地治理国家内政,重新开始发展国家的文化教育。腓特烈特意为自己修建了一座无忧宫,希望能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专研学术,求学问道,过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腓特烈所向往的这种悠闲的生活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
毁誉参半的理性君主……腓特烈大帝(9)
1749…1756年间,欧洲出现了一股所谓的“外交革命”,即国际外交领域出现了逆转之风。欧洲各国纷纷重新审定其外交政策,原来的敌人成为现在的朋友,原来的朋友成为现在的敌人。奥地利和法国签订秘密协议,俄罗斯和奥地利的关系日益密切,英国和普鲁士结成了盟友。新的欧洲力量分布,使欧洲战略格局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战争的阴霾再次开始笼罩欧洲的天空。
1756年5月,英国对法国宣战。作为英国的盟友,普鲁士面对的对手非常之多,不仅包括奥地利和法国,还包括陆军实力雄厚的俄罗斯。1756年8月,腓特烈敏锐地觉察到,奥地利及其盟国对普鲁士的战争一触即发。于是,腓特烈决定先下手为强,抢占先机,夺取战略主动。腓特烈派出大军,首先占领了萨克森的德勒斯登,此举引发了两大联盟之间激烈的战争。然而,由于腓特烈的士兵举止失措,在占领德勒斯登时粗暴地将萨克森皇后推过了一扇门,这引起了欧洲各国皇室的强烈不满,特别是大大激怒了与萨克森皇后有姻亲关系的法王路易十五,路易十五于是派出10万大军,向普军发动进攻,以此对付腓特烈。但腓特烈沉着应战,指挥得当,很轻松地取得了罗伯锡兹和派尔纳战役的胜利,巩固了普鲁士对萨克森的控制。
然而,幸运女神并不总是眷顾腓特烈,随着战局的步步深入,欧洲战场的形势渐渐变得不利于腓特烈。1757年春,腓特烈率军进入布拉格,与奥地利激战。虽然普鲁士军队取得了胜利,但却损失惨重,死伤士兵达数万人,更严重的是,大约400名训练有素的军官在战场上丧生,这使普鲁士军队的战斗力锐减,腓特烈的厄运由此开始。
在随后的克林战役中,腓特烈遭到失败,又损失了一万多名士兵。为此,腓特烈不得不放弃了布拉格,退守萨克森。1757年7月,腓特烈的母亲去世,这给了腓特烈沉重打击。与此同时,战争形势也越来越恶化,普鲁士军队被法国、奥地利联军团团围困。曾经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腓特烈在屡遭打击之下,不禁情绪低落,他担心自己战败被捕,或者被迫签订屈辱性条约,让他所至爱的普鲁士遭受耻辱。在这种危险情况下,腓特烈的人生信念发挥了巨大作用:“即使遇到狂风暴雨,随时有倾覆的危机,我仍要想得、活得、死得像个国王样子。”正是这种坚毅不拔的精神力量,支撑着腓特烈,使他不屈服于命运,继续勇敢战斗。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腓特烈几乎没有一次正式地上床睡过觉,他几乎完全舍弃了休息,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