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2/4 页)
结合到某种临界点的时候产生的化学反应,在这种状态中,你的一切动作彷佛都出自本能,投篮出手的时候,篮筐似乎变成了宽阔的大海,怎么投怎么有;突破过人的时候,防守人就像手中的牵线傀儡,一切反应都在预料之中;传球的时候,根本不用眼睛去看,就知道队友的跑位和对手的防守空当。。。。。。总之,处于这种状态的时候,你会感觉自己无所不能,可以随心所yù地控制一切;就像是解开了基因锁。
但是,就是在这种状态中,王杨手中的篮球被格雷森·布彻第二次捅掉了。
就在王杨带球来到轰炸机队后场三分弧顶外两米处的时候,格雷森·布彻迎面上来防守,脚步乍停乍起,竟然直扑过来,在王杨还没有开始做准备动作的时候,隔着王杨护球的左臂突然下手,将从地面刚刚弹起的篮球拍了出去。
王杨的反应也非常快,并没有着急去抢球,而是一侧身首先挡住格雷森·布彻,然后才去收回控球权。
很明显,格雷森·布彻现在的身体非常兴奋,所以才能做出这个夸张的动作,而他也没有打算真在王杨的严密护球下抢断成功,刚才的突然出手只是为了打断一下王杨的控球节奏,给对手制造一点儿压力。
“这是怎么回事?”见惯了大场面的现场DJ终于看出了问题,“王杨已经是第二次被他的对手将球打掉了,在面对同为新人的时候,王杨反而失去了他在前两场比赛中的从容不迫,接连出现失误,或者更准确地说,他似乎总是比他的对手慢半拍。难道是昨天的激烈对战让他疲劳了吗?”
疲劳?当然不是。以王杨金手指的超级复原力,就算昨天打了一整场的NBA,也绝对不会对他今天的比赛造成一丁点的影响。问题不是出在王杨身上,而是格雷森·布彻。直觉告诉王杨,格雷森·布彻现在的状态太好了:信心爆棚,身体亢奋,思路清晰,行动果断,用“巅峰”都不足以形容他现在的表现,如果一定要定义的话,“超极限”似乎比较贴切。这让同样处在巅峰状态中的王杨本能地感觉到了危险。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此时的格雷森·布彻,其实是在用他百分之一百五十甚至二百的能量在战斗。
——事情好像有些大条了!
不过兴奋中的王杨丝毫没有担心,这样一个超水平发挥的格雷森·布彻不正是自己一直以来所期待的吗?他的竞技状态越好,才能越接近于重现前世那个“教授”啊。
重新收回篮球的王杨还没有来得及转过身,只觉得后背一沉,格雷森·布彻居然已经贴防上来;不出所料的话,这恐怕是这位小正太的街球生涯里第一次选择主动贴防的防守方式了。
不过在绝对力量上,大了一岁的王杨还是占据明显优势的,他半转过身,挤开贴身逼抢的格雷森·布彻,用肩膀后侧顶住这个突然爆种的家伙,左右打量了一下,立刻有了主意。
这个时候,处于超极限状态下的格雷森·布彻在反应、速度、灵活等方面都已经凌驾于王杨之上,否则他也不会选择贴身逼防这样冒险的方式;不过优秀的街球手都不会惧怕贴身防守,尤其是已经熟练掌握了后世“教授”诸多绝招的王杨,就更不怕贴身了。就像目前两人形成的这种攻防姿势,不是标准的“三百六十度转身穿裆过人”起手式吗?
所谓“三百六十度转身穿裆过人”,就是在防守一方占有较大身体优势的前提下,对持球者进行贴身逼抢,而持球者形成了侧翼持球(还没有开始运球)的姿势,将篮球从防守人胯下穿裆而过,同时自己一个三百六十度转身接球突破的破解方式,其中的寻隙而行和顺势而为策略,颇有太极拳四两拨千斤和咏chūn拳近身短打的味道。这种充满智慧的招数,也只有“教授”这样常常以弱对强的街球手才能创造出来。
面对格雷森·布彻仍然不断传来的挤靠力量,王杨沉了沉肩膀,将他又挤开一点,同时完成了自己的准备动作:重心前移,屈膝蓄力。
就在格雷森·布彻再一次挤靠上来的时候,王杨动了。在前一刻,他还处在不断被防守人挤压空间、似乎随时都要丢球的尴尬境地,然而下一刻,王杨却化身为狡黠灵动的九尾灵狐,灵气与迅捷结合得完美无缺:先是抬头四顾一下,好像是要给低位喂球,又好像在不断压迫的防守下有些勉强,这就无形中给了格雷森·布彻鼓励,就在他开始施加更大的压力时,王杨将篮球轻巧的在格雷森·布彻胯下一拍,随即一个三百六十度转身,从格雷森·布彻的身前完全转到了背后,将正在用力的格雷森·布彻过了个干干净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