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部分(第2/4 页)
七点起床才被准许进入避暑山庄。在山庄外通道等候区,马嘎尔尼经历了更加难熬的等待,他惊讶的发现那些光着脚丫子、鼻子上挂着金属环的老挝使节竟然排在自己前面
他想提出抗议却最终还是没有开口,清帝国官员们面对老挝使节的笑脸都要比对他的热切几分,不难想见此时他即使提出要求也只能无功而返。
毕竟对于清帝国来说,一个是临近的看得见摸得着并且真正臣服本国的属国,而另一个则是不肯向皇帝陛下行大礼的传说中的岛国红毛。
轮到他时,他向乾隆皇帝郑重的递交了乔治国王的国书。国书当然是以英文写就的,其内容是:英王陛下奉天承运,事事以仁慈为怀,除保证自己和平安全,促进自己臣民幸福之外,并在可能范围内设法促使全人类同受其惠。在这种崇高的精神指导下,英国的军事威力虽然远及世界各方,但在取得胜利之后,英王陛下对于战败的敌人也在最公平的条件下给予同享和平的幸福……陛下志在研究世界各地的产出,向落后地方交流技术及生活福利的知识促进整个人类世界的知识水平云云。
然而国书落到了清帝国翻译官的手中,他们深知如何讨皇帝欢心,他们在国书中增加了许多恭顺的词语,将原文可以说不怎么恭顺的乔治国王国书改头换面成了:英吉利国王敬奏清朝皇帝万万岁,预祝坐殿万万年。本国知晓清帝国地方甚大、管的百姓胜多,皇帝陛下心中常把天下事时时照管,惠及国外,使得天下臣服,内外安定……如今闻得各处唯有清帝国皇帝陛下所辖一切风俗礼法比别处更高,至精至妙,故此越发想念着前来向化输诚。
两份含义迥然不同的国书,各自都是对各自君主的无限吹捧,英法厚颜无耻的将乔治国王开拓海外贸易的行径夸耀为为世界人民的福祉而做出的奋斗,清方则更为无耻的将其中华丽的词藻干脆都翻译到自己的皇帝陛下身上,真可谓大吹特吹、互通有无
因此,承德避暑山庄的觐见还算是宾主愉快的,乾隆皇帝很是享受远在法兰西更西的英吉利帝国的吹捧,而英方人员也在吹捧完乔治国王看到清方和善赞同的神情后得到了心理上的赞同。先前的礼节之争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接下来便是乾隆皇帝期盼已久的,英国使团也报以极大希望的礼物呈递环节了。
如履薄冰 第二十七章 出使清帝国(下)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十七章 出使清帝国(下)
乾隆皇帝对远道而来的英国使团所携带的礼物还是很感兴趣的,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就是个洋货迷,他从小就喜欢把玩望眼镜、万花筒和各种能跳出小人或者小鸟的钟表,因此对于这次大英帝国的礼物,他可是抱有了极大的期望。
然而当英国人送上来时却令他失望了。
英国使团礼品单上小件的物品有:二百匹呢料,两台大望远镜,两支汽枪,两支漂亮的猎枪,其中一支嵌金,另一支嵌银;二对加长了像步枪的马枪(可一次连射八发子弹);两箱爱尔兰特产波纹绢,每箱装七匹;两箱高级英国手制华贵地毯。还有一大批英国贵族和名人的肖像。
此外还有大件的礼物:一架天体运行仪、一架展示英国殖民领地的地球仪、最新研制出的光学仪器帕克透镜、一门英国火炮、特意为乾隆皇帝专程定做的英式马车和此次使团的旗舰君权级战列舰的缩小版模型。
双方对礼物的定义从最初就有不同的理解,英国使团是为了彰显大英帝国的鼎盛,呢料、波纹绢和地毯是为了展示英国手工业制品的质地,就仿佛在未来的客户面前拿出样品。可对于乾隆皇帝来说,波纹绢和地毯那是压根看不上眼的,江南制造的手工绢质地上乘品质优良,哪里是这些机器制品能够比拟的?而呢料呢?做帽子吗?他要那么多帽子又有什么用呢?
对于大型望眼镜,此次英方送上的是天文学家赫歇尔研制的大望远镜,通俗的意思就是天文望远镜,展示的是本国天文学的发展。可在清帝国的君臣眼中看来,这个“大家伙”与过去那些洋传教士带来的望远镜也没什么本质区别啊除了一个是从正面看,一个是从侧面看。
对于火枪,他们的观点更为简单,老皇帝念旧,这些英国送来的马枪气枪很别致也很精美,但是他用不惯,燧发枪没有火绳很是令人匪夷所思。再加上大清帝国金戈铁马,骑在奔驰的马上射箭比起傻愣愣的站成一排放枪要豪迈得多,他们压根看不上洋火器。
小物件一件都没有发挥到英方寄予的期望作用,于是使团对大件礼物寄予了更多的希望。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