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页)
在段里组织的一次大型铺轨施工中,他们师徒俩搭档打钉,只见锤飞锤落,叮当声错落有致,钉如纽扣,如一曲优美的交响。人们看得眼都直了,他俩一气钉了85个道钉,怕师徒俩累坏了,队长便叫停。
再看他们打出的钉,如整装待发的士兵昂首挺胸,聆听首长的命令。
太神了!太神了!段长连声说。中午给他俩加餐,每人一碗羊肉。
现在,段长这样褒奖工人,我们会觉得很有意思,这算什么奖励。但说这话的时候是1960年。
小尹就是后来的“飞钉王”尹四娃,他在路局举行的多次比赛中夺冠。
在李广瑞和尹四娃的带动下,福生庄掀起一股学技能业务的高潮,大伙没事就在练功台上敲敲打打,一派比学赶帮超的学习之风。
道钉(2)
上级领导来福生庄检查工作,看到这一派新气象,十分高兴,要在全段推广福生庄职工善思多学,勤练内功的做法,并请老工长李广瑞巡回演讲。青工尹四娃参加铁道部的比赛,获得实作第一理论第二,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
福生庄前方的卧佛山,十里大山像一位雍容华贵、超凡脱俗的大佛长卧睡于此。站在工区后院里,可见卧佛睡姿,铁路就从卧佛的侧旁穿过,房后面是伏虎山,工区就坐落在两山之间的一块坡地上。工区脚下的大黑河日夜不停地流淌,大黑河流量不是很大,但它出奇的地方令很多人不解。它是至东朝西流的一条河流。六十年代初,著名地质学家竺可桢对这条河进行了详细的考察……
卧佛山下民风淳朴,人杰地灵,独特的地理环境应该造就异乎寻常的故事。
我对在福生庄看到和听到的倾慕不已,从建国时期就搭起的练功台,乒乓地操练声就没有中断过,即使是*年代,他们仍然坚持着。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们呢?不是奖金,也不是命令,是自觉,是内省,是心中不灭的那盏灯。
涌现出的业务尖子、技术明星,带动了一大批普通的职工学习技术。学习使他们充实,学习使他们出众,他们把自己精湛的技术投入到工作中,铁路就在他们手中传递安全和畅通,这种技术的良性循环,产生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效应。
只有小学文化的庞元年,发明了接头循环清筛法,为整理接头病害提高了工效,稳定了线路基础,在线路维修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石常栓带领的攻坚小组,针对曲线撞道病害,发明了“削反”“轨撑”和冻害取土“扣轨法”,至今成为整治病害的法宝。
青工刘海龙、周爱平在工作中多思多想多观察,实践总结出“绳正拨道法”。
老孟志诚、张义明、田永富等二十多名技术高手亮相铁路局比武台,成为各级权威组织任命的技术能手。
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李道荣曾获得全路技术技能大赛的冠军……
我常想爱学习勤思考的福生庄人,个个那么优秀,人人那么上进,原动力究竟是什么,奖金的杠杆作用是次要的,那主要的是什么呢?
青工韩永红说,看别人业务那么熟,问不倒难不住心里特羡慕。
青工王福军说,干一行钻一行“庖丁解牛”和“倒油穿线”的典故启发了我,只要功夫深,就能掌握基本功。
巡道工郑云飞说,艺多不压身,业精来自勤,简单的两股线,学得高又深。
大学生荆建飞讲,课堂得来总觉浅,亲自操刀印象深,身边工友皆为师,教我技术和做人。
这样一群可爱的人,这样一个互相促进、互相竞争的团队,学习对他们来讲不是压力而是动力,动力是生命源泉,是前进路上的发动机。
在铁路工作的都知道道钉的作用,一枚小小的道钉具有纵横的拉力2500kg,它深深地扎在枕木中,承受来自钢轨的纵横拉力和上下压力,巍然不动。道钉的紧密团结,产生出巨大的力量,导引钢轨沿着平顺的线路延伸……
道钉,铁道连接零件中最不起眼的部件,从不张扬,更不显赫,它的作用非同小可,千里铁路靠它连接,万根钢轨靠它排列。
道钉,这不是养路工的象征吗?因为即使枕木腐朽道钉锈蚀成一根指头粗细,它都纵横不移,立场坚定,坚守岗位。
纵观福生庄铁路的历史,有多少像道钉一样的人把自己的一生都钉在铁路上,钉在福生庄。这些人极普通,从老一辈的孙丑二、李广瑞、藏守孝、索进桢、梁培根、闫凤友、尹四娃、赵树生到今天年轻的一代的养路工们服务于两条钢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