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2/3 页)
杨澜对纪录片的喜爱可以说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这也是阳光卫视能够产生的原因。电视在现在的节奏下,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快餐文化,杨澜固执地认为,快餐一样可以做出大菜来,就看你怎么用料、怎么用心。杨澜觉得在纪录人类文化和人类心灵的历程方面,纪录片应该有它的功用,也能产生出震撼人心的经典作品出来。
虽然杨澜承认了自己在阳光卫视上的失败,但阳光卫视还是开创了一个华语历史人文纪录片主题频道的第一,是整个大中华区的第一家。
但是市场远没有达到可以成熟运作的时机,因为这个商业模型的很难成立使杨澜在坚持了3年以后,不得不放弃,尽管这种放弃是一种痛苦。
吴征直言不讳地说:“杨澜是一个很富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人。”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对电视富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人,在商业的经营上一定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让杨澜来经营一个电视台,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个文化和商业上的错位。
当年,杨澜辞去凤凰卫视的主持人,满怀希望地成立了阳光卫视,就是一心希望自己的文化理想能在这个平台上顺利实现。因为她要实现自己的文化理想就必须依靠一个良好的商业操作,阳光卫视的连连受挫是超出杨澜的心理预期的。但杨澜就是杨澜,在承认自己失败的同时,杨澜其实已经走出了心理的阴影。
从杨澜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和商业之间好像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正是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错位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杨澜的商旅冲动充满荆棘。再加上环境的制约,落地的影响等等一系列问题,使杨澜最后不得不忍痛割爱。毕竟,相对于她作为主持人的才华,她的商业感觉和管理才能几乎都是空白。
杨澜自己也说:“我的激情在于文化而不是商业”。
�
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美丽的结局
�
当阳光文化的定位在社会大气候这个硬件设备不足的情况下陷入一种临近停滞的状态时,吴征感觉到不能再这样了,因为这样只会让阳光更危险,商业上的经验和敏感让吴征不得不做出抉择。
有一天,吴征很平和的跟杨澜说:“亲爱的,这事不能做了。”
杨澜有点迷惑地问吴征:“什么不能做了?”
吴征迟疑了一下,做了最后的决定说:“是阳光,不能做了。”
杨澜吃惊地问吴征:“不能做了?为什么不能做了?我们才做了一年啊!”
吴征看着杨澜的眼睛对杨澜说:“因为这就是市场。就是因为这是市场,所以,该做的时候我们做,不该做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再做了。再做就害了我们创建的阳光文化了。你明白吗?”
杨澜沉默了。
但吴征不能沉默,因为吴征知道,这件事情对杨澜必须解释清楚,因为市场的运作,商业的决策杨澜还不是十分的了解,这些东西才是阳光的本质问题。
吴征说:“这个是投资,投资需要的是资金的投入换回资金的循环,而现在我们没有一个真的现金流的回报,我们就无法继续做节目了。”
杨澜不乐意这样做,因为杨澜刚刚开始觉得做到顺手了,所有的节目制作得相当顺利,各部门之间配合得相当默契。所以杨澜说:“能不能让我再做一段时间?”
“你确定要再做一段时间吗?”吴征看着杨澜问。“我确定!”
“好吧!”吴征只说了这两个字。
杨澜是愉快的,吴征也是愉快的,杨澜的愉快是因为自己还可以继续做阳光的节目,吴征的愉快是因为杨澜愉快。
要运转就必须有资金。杨澜知道阳光需要面对市场的压力,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杨澜将所有的制作成本削减到原来的一半,同时杨澜把自己的薪水从原来的100%降低到40%。为了减负,杨澜轻装上阵,不但减轻了自己的收入,还减轻了阳光负担的其他公司开支。虽然是这样,但还是不能填平流动资金不足、经营不善的局面。
吴征再次让杨澜感觉到爱有时候是不需要说出口的。杨澜说:“我在阳光的时候,吴征在其他的媒体领域,因为吴征成功的商业经验,所以吴征在海外的一些投资都有很好的收益,阳光最后的运转资金其实都是吴征挣来的钱。他用这个来填阳光的亏损,所以我特别感动。就这样又维持了一段时间,最后我自己也不得不面对现实。”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来吴征绝对不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吴征是一个有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