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页)
面梁启超书斋和南边的马厩存焉。梁启超故居为东城区重点保护文物。
在满院墨香里回首文豪走过的路
茅盾在北京的故居不止一处,但他人生最后的日子是在后圆恩寺胡同里一座由两个四合院改建而成的宅子里度过的。
从茅盾逝世到现在仅20多年,所以他的故居基本保存完好,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景点,这里的游人并不是很多。同各种类型的大型公园相比,这里确实有些旧了,但作为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来说,他的故居留给后人的价值不仅仅是五块钱的门票能够买到的。
茅盾在这里度过了最后的岁月
后圆恩寺胡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叫交道口南三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又改回了〃后圆恩寺胡同〃这个名字。在《北平庙宇通检》中,曾说此处有座圆恩寺,〃元至元间建,历代屡加修葺〃。多少岁月的更迭,圆恩寺早已寻不见影踪,空留一个名字,有心的来客还是可以从中读出历史的沧桑味道。很顺利,记者在这胡同的中部一眼就看见了〃茅盾故居〃。门外钉着三四块牌子,有〃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东城区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的,还有一块簇新的银灰色牌子上写着〃茅盾故居简介〃。茅盾故居的门票每人五元。
作家的第三故乡
茅盾先生的塑像立在故居的前院里,离塑像不远的地方是葡萄架,老人生前曾在这里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茅盾先生一生在三个地方居住过。细分之下,乌镇是他的第一故乡,他在此出生并接受小学教育。上海是他的第二故乡,在这里他开始用茅盾这个名字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幻灭》。北京则是茅盾先生的第三故乡。20世纪初他在这里接受教育,20世纪中期开始在这里生活居住了30多年。在北京,茅盾从一位文学创作者转型成为中国文化领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直到他81年的生命旅程结束。
刚解放的时候,茅盾在毛泽东和周恩来屡次邀请之下,担任了新中国的第一任文化部长,住在文化部宿舍大院的一栋三层小楼里。后来因为年纪大,上下楼不方便,茅盾与家人便找到了现在后圆恩寺的这一处房子。
这是一座百年老院,从院里老屋上的两层檐椽来看,清朝时住在这里的至少是个四品以上的官员。但因为房子历经民国及解放后的使用,被人改造成了更适合居住的宽敞家院。从前院到后院并没有二进门,而是通过前院东北角一小截青砖砌的小过道进入。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在这座房里〃百感交集〃
故居的后院里属于老房的只有北房,东西两侧的红砖小耳房是后期加盖的。这间北房又分四间:最西边的那间是陪伴茅盾的小孙女住的房间,依次过来是茅盾会见自己好友的会客室,在会客室里的沙发旁边还有一个白漆脱落的冰箱,冰箱的模样奇怪得很,顶部像戴了个大帽子。后来才知道,第一代冰箱的制冷设备是装在冰箱顶部的。再到中部的这间房,是茅盾的卧室。一张铁丝单人床,漆着白漆,上面的枕头、褥子、床单还是茅盾逝世前的样子。床边一张木桌,散放着十几支钢笔,一叠旧报资料,还有一盏台灯。茅盾逝世的前几年,由于行走不便,不能去书房写作,一切读写事宜就在这张桌子前完成。〃文革〃后,茅盾搁笔不再写作,直到1976年他决定提笔创作最后一部作品…回忆录《我走过的路》。在那一盏台灯下,老人写道:〃自知来日无多,凡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一时都如断烂影片,呈现脑海。百感交集,又百无聊赖。〃这样的心情,其实不仅仅是茅公,任何一个暮年之人,都会有这样无奈的认命,或者说遗憾的满足。最靠东边的那间房是洗漱间,那件被儿子韦韬描绘成〃补丁摞补丁〃的浴衣仍旧挂在浴室的墙上,仿佛还在静静等着主人回来。
几千本藏书见证晚年岁月
与后院比起来,前院有南屋、北屋、西屋、东屋,一面不落,是个标准的四合院。院的前半部分有个方形的葡萄架,老人住着的时候在架上装了个秋千,时常陪孙女在这里玩耍。现在秋千不见,葡萄架还在。只是春天将暖未暖,它也仿佛没有从冬眠中醒来,颜色仍旧枯黄。院子靠后的地方是一尊白石膏的茅盾先生半身雕像。
以前,前院里住着茅盾先生的儿子儿媳,还有他的秘书、警卫。现在,西厢房仍旧是他的藏书房,几千本书在五排书架上整齐地列着队,其中一些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外译作怕已是现在的孤本了。而北房和东厢房则已成了〃茅盾故居〃的〃第一陈列室〃和〃第二陈列室〃。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