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页)
下雨从来不用打伞,现在全没了。〃仔细察看,才发现在高高低低的小房后面,的确吃力地显露出些许红绿的色彩来。
走过倒座房,出了垂花门,回头一望,才发现这里原来却是一处险些遗漏的风景。垂花门繁复的精致除了染上些岁月的霜色,几乎没有损坏,戗檐砖雕也神采奕奕。最令人惊叹的是,影壁上竟然是一个西式装饰物,颇有些洛可可的风格,恰好反映出这所宅院老主人学贯中西、豁达开明的风范。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梁启超书斋
23号宅院门外的梁启超书斋
从这间房子的顶还能看出,这原是一座亭子,旁边都是走廊,虽曲曲折折却可以通到院子的任何一处,下雨天根本不用打伞。
从东南角的梁氏故居正门出来,门口赫然挂着〃东城区重点保护文物〃的牌子。但这还不是这所宅第的全部。正对着大门的胡同另一侧是原先的梁启超书斋,一个别致的小院落,影壁遮住来者的视线,往北一拐,三间紧凑的书房展现在眼前,优雅宁静,充满书卷气。有趣的是,其中一间的屋顶上还安了一个###接收器,高科技在这方小天地中显得如此突兀而充满戏剧性。
感悟北京
当我在蔼然的春日阳光下走进深广的梁家旧宅时,脑海里浮现出的却远不止梁启超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同时还有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的确,自梁启超而下,梁家近10位后辈无一例外都是一代文化名人或学术巨子。
梁氏家族的文化纽带宛如一根银线,将这一个个闪亮的名字贯穿起来,简直成为一个明星荟萃的〃门户家族〃。由此,我又想到陈寅恪、陈三立和陈宝箴,俞平伯、俞陛云和俞樾,这些名字的背后也都同样有一个〃家〃,这个〃家〃里都有幽深渊源的学术文化底蕴,这个家族群体和时代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家族的辐射力甚至创造出了一个新型概念,就是〃文化名门世家〃。
与政治上的名门和经济上的望族不同,〃文化名门〃的崛起和发展因其在文化学术方面的斐然成就而卓然自立,名家辈出、享誉后世,陈寅恪先生就曾在进行古史研究时强调:〃学术文化和大族盛门不可分离。〃事实上,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当中,文化名门世家屡见不鲜,像东汉史学世家班氏(班彪、班固、班昭)家族,宋代显赫的文学世家苏氏(苏洵、苏轼、苏辙)家族,明清之际的学术世家万氏(万泰、万斯同、万经)家族和清代朴学世家王氏(王安国、王念孙、王引之)家族等等。他们或秉承了达观进取、博采创新的风范,或世袭了忧郁凝重、精深固执的气质,总之,他们每个人都将满腔才情挥洒自如,又合一家之力书写出了文化学术文本的新篇章。
再将眼光拉近,纵览中国近现代最辉煌的文化名门,要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梁氏家族应是当之无愧。这个学者之家、文化之家,除了梁启超在民国初年一度从政外,几乎都没有过显赫的官职,从经济上来说也都远非豪富而只能算是中产阶级,但这个处于权利和财富边缘的家庭,却一路成长为举世闻名的文化名门,勃兴之迅速,学术成就之大,都足以傲视一个时代,令我不禁要探问,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奥秘?
最大的秘密首先在于一家之主梁启超。他不仅是一位学术大师,同时一生爱国忧国。他爱国,但不屈从于空洞、扭曲的口号和标语,他以推动人们重新认识和发展中国文化为己任,并教育子女皆以钻研学术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本。学术文化始终是梁氏家教的主
题,所有梁家人无一例外地致力于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养成了蔑视物质的〃寒士家风〃。同时,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群体,梁家汲取中西文化之长,既不固守、排外,也不盲目西化,这种融合创新已经超出了学术本身,而升华为文化体验和人生价值取向。这种价值观最后成为支撑整个梁氏家族的主心骨,使他们挺立为一代〃文化名门世家〃。
今天,当人们开始关注〃文化名门〃这个概念的时候,必将更加深入地洞悉思想家和学者们的心灵世界。梁家的学术贡献、薪火传承备受重视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成就本身,更在于这一文化现象的丰厚底蕴。梁门里各位的〃学而优不仕〃以及由此获得的巨大成就,理应给当代学术研究和留学教育体系以深刻的启示。
展开辉煌的中国文化卷册,文化名门在其间闪耀着别样光辉,恰似一扇扇刚刚开启的窗,窗的另一边,有吸引我等寻觅者用目光和心智去采撷的灵光。
。 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