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部分(第2/4 页)
去看过了吗?”
“是,臣弟自今年三月间英国使馆动工以来,多次到现场去过。一派热火朝天景象。”奕难得的一笑,他说:“臣弟问过工地上的人,虽然听不大懂英人说话,不过,这等建设之事,本就是这些人术业专攻,再加上英人给的薪酬多,也就顾不得中外之别了。”
“这样也对。英人在我朝设立领事馆,难道要让他们自己带建筑工人来吗?”皇帝想了想,把话题转到另外一件事上:“你们先等一等,朕等一会儿还有事要问你们。”
“是。”
“赛尚阿?”
“奴才在。”
“山东泰安府治下两县冒赈一事,军机处是怎么议的?”
咸丰元年的夏秋之季,山东省内出现旱情,后来更加引发了一场小范围的蝗灾,朝廷紧急拨款拨粮赈济,又下旨,蠲免泰安府下辖的莱芜县三等里小辛庄、平阴县甜水庄等一百二十余庄县等地的上忙新赋、盐课,河工、堤工,埝工、地租等项,皆缓至来年秋后再行启征。
除了这些必要的措施之外,皇帝更下旨由户部播出赈灾款项六万三千余两,用来购买粮种,分发给被灾百姓,一切都办理的妥善有致。偏是这样的一笔救命款子,居然听闻有人从中有冒赈嫌疑。
有个四川人,名叫崔荆南,字晴江。是道光二十七年的进士,散馆之后考取了都察院,任职山东道监察御史,风闻言事,上了一道弹章。
其实,冒赈之事古已有之,不过是看州县官的良心如何了。天良尚存的,不过是少克扣几分。皇帝也大约的知晓其中,所以,虽然折子中的内容语焉不详,却引起了皇帝的重视,当下军机处公议此事。
听皇帝问到这件事,赛尚阿向后望了一眼,示意贾祯来回答:“回皇上话,臣以为,泰安知府田书元、被灾之莱芜、平阴两县县令项进与赵光俱是饱诗书之人,以其品性来看,当不至做此等侵鱼冒赈之事。崔御史有言官之责,风闻言事,也不过是道听途说。怕是做不得准的。”
一边说着,一边抬头看看皇帝的脸色,年轻人面容如常,无喜无悲,贾祯不敢多看,又说道:“不过,皇上若以为此事所来非是无因,可派遣专差赴山东探查一番,也是成法。”
“田书元也就罢了,项进……朕记得上一年中他为了空仓空库一事,为人弹劾去职,后来却又补回原任,想来……”他说:“嘿这项进的手段可真的不小啊。”
贾祯脸一红,答说:“圣明无过皇上。这等地方府县,陈陈相因的陋习,也早应该解决一下的了。”(关于陋习,后文详见。)
皇帝一摆手,很是倦怠的口气:“便是有律法煌煌,也难耐这些人昏悖以待”他实在懒得再就一个小小的知县浪费彼此的时间,他一摆手,说:“既然弹章是崔荆南上的,让他就地探查一番吧。”
众人同时一愣:这样做是没有先例的,但细细想去,却是极高明的一着,第一,不必特派大员出京,而崔荆南本在山东,顺便密查,不着痕迹;其次,原由崔荆南参劾,复派他密查,等于让他更作详细的报告,复奏为原奏之续,就好象不曾查办过田书元,也算是保全之计。
贾祯想了一下,认为这样做法,最好的是没有奉旨查办的第三者,将来案情或大或小,或严谴或保全,都可操纵自如,所以欣然承旨,由衷地颂扬圣明。
“还有一件事。”皇帝又说道:“武英殿大学士杜受田,是朕开蒙的师傅,于国事厥功甚伟,朕即位之初,杜师傅不辞辛劳远赴山东、河南查办河工,倚重之处众多。着晋升为文华殿大学士,并着其照管户吏两部。”
众人知道,皇帝这是在酬庸当年一力助他登上大位的老师了。这时候谁敢说旁的?个个点头,齐声颂扬皇帝圣明。便是有那心中认为杜受田门生故吏众多,又掌管两部,怕又是满朝故旧,权臣隐现的,也选择了闭嘴。、
只听皇帝继续说道:“只是,考虑到杜师傅马齿愈高,近来体貌苍衰,朕心实在难忍。着旨到之日起,杜受田可不必每日进班,当仿效宋朝文彦博之成例,以十日为期,入朝视事。”
尚阿碰了个头说道:“奴才下去之后,即刻拟旨,交内阁明发。”
“你们下去吧。朕和总署衙门还有几句话要说。”
这一天上午的见面花费了很久的功夫,赛尚阿年纪老迈,又跪了大半天的时间,一时间连站起来都觉得吃力了。还是彭蕴章搀扶着他,一行人退出了养心殿。
皇帝的手在御案上随意的翻找了一下,拿出了一份折子:“这份折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