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页)
早有记载,例如:《礼记·内则》:〃鸡初鸣,咸盥洗。〃说明古代已养成了早晨进行〃盥洗〃的习惯。这里的〃盥洗〃也可能包括漱口在内。直接关于〃漱口〃的记载,见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这里指的是饭后漱口,也有人主张晚上漱口,认为晚上漱口对保护牙齿有更大的效果。宋代张呆著《医说》;〃世人奉养,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去齿间所积,牙亦坚固。〃后来有更多人主张,每天早晚两次漱口;以保持口腔卫生。
在刷牙工具没有发明之前,古代漱口普遍采用含漱法,以盐水、浓茶、酒为漱口剂,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口齿牢密。〃《延寿书》有用浓茶漱口的记载,〃凡饮食讫,辊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齿,得茶漱涤,不觉脱去而不烦挑剔也。盖齿性便苦,缘此渐坚牢而齿蠢且自去矣。〃据现代药理分析,茶叶中除有维生素外,还含有单宁和少量的氟化合物,单宁具有抗菌、杀菌作用。氟化合物确有防止龋齿的作用。说明古代主张用浓茶漱口预防龋齿,是符合科学原理的。关于酒剂漱口,《医说》:〃刘几年七十余多,精神不衰,每一饮酒辄一漱口,虽醉不忘也,曰此可以无齿疾。〃这都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后,我国人民在含漱法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揩齿法。
此外,有关学者认为,我国是最先使用牙刷的国家。因为在辽墓穴中发现过骨质的牙刷柄,它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牙刷实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时间。不过,墩煌石窟中的壁画表明,古人是用右手中指当“牙刷”用的。到明代更有人主张用左右手同时擦牙。可见,那时的牙刷使用还不是普遍。
莫高窟的经变画,如唐《劳度叉斗经变》中,描绘“外道”最终皈依佛法时,常常进行洗浴、剃度、揩齿的情景。揩齿就是刷牙。古人刷牙的方法正像画上这样:先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蘸些药物,抹在牙齿上,再用牙刷去刷。
印度人曾经用杨枝刷牙,所以杨枝又叫“木齿”。不仅如此,鉴于牙齿的健康在全身健康方面所居的重要地位,印度人还把赠送杨枝作为“祝您健康”的一种表示呢。后来此法传入我国,我国人民也逐渐学会了这种刷牙方式。古医书《外台秘要》说,用杨枝将一头咬软,蘸了药物揩牙,可使牙“香而光洁”。 在往昔,齿木据说是僧人必备的日常用品之一。辰起及餐毕,僧人都要将齿木嚼成细条状,用来剔除齿间残物。它兼有牙刷和牙签的功能。洁牙之后,方可去诵经礼拜。佛经《华严经》上甚至把嚼杨枝归纳有十大好处。它们是:1。消宿食;2。除痰疾;3。解众毒;4。去齿垢;5。发口香;6。能名目;7。润泽喉咙;8。唇无皱裂;9。增益声气;10。食不爽味。
当然,虽说杨枝是洁牙的常用“齿木”,但齿木又并非只限于杨枝。百姓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找寻合适的洁牙材料。槐枝、桃枝、葛藤等都与杨枝一样有苦、涩、辛、辣的味道,所以它们也可以成为齿木。
没有牙膏的时代,大家不仅能找到洁齿的材料,而且用“嚼”的方法来洁齿,看来比“刷”更为方便,实用。那么,咀嚼嫩树枝用以洁牙的效果究竟如何呢?古今都认为确有良效。李时珍也说,用嫩柳枝“削为牙枝,涤齿甚妙”
21
临危 。。。
百年过往以成烟云,原以为早已散去,如今却在度袭来。眼前又出现了妻的身影,妻那张熟悉的脸上各种神情不断变幻,欢沁欣喜的如孩童、忧郁哀伤的如烟雨……
他还记得最后一刻,妻子哀怨的脸庞,有泪水染湿了她的眼睫。当时的他慌乱无措,而她只是低声苦笑,说“‘安郎’,若有下辈子,我定不再与你做夫妻。做你的妻,太苦……太苦……”
所有的记忆如海潮般纷纷涌来,几乎要将他淹没。
那所有过往都不是他所愿意面对的。每每回忆往事,总是令他想要逃避。
心中沉重的负累令他快要窒息……
一个声音突然插了进来,带着少女应有的爽脆,如阳光传透暗云。记忆的潮水终于缓缓退了去。——他得救了。
一双手,捧着一只竹杯递到了月白的面前。竹杯那刺眼的翠绿一下跃进了眼中,看得心里莫名的烦躁。他心烦意乱,下意识的扬手想挡住那刺目的颜色。
‘咣当’一声。平端在手上的竹杯被他的长袖一卷,落在了地上。水珠扬起,溅了奕辉一身。
奕辉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