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传教风波(第1/2 页)
在跟皇后的闲聊中,朱由榔知晓了景教三个传教士正在贵阳传教的消息。
之前随庞天寿来到贵阳的三个传教士,在获得朱由榔允许后,便开始行动起来。他们原本计划在贵阳修一座教堂,毕竟大明皇室的皇后和太子都是景教教徒,这件事应该没什么问题。
但他们既没有资金,又没有土地,如何建设教堂呢?毕方济觐见皇后,希望她能够慷慨解囊,为景教大业贡献力量。
王少姬心中暗想:当初在广东接受所谓的洗礼,只不过是为了借助景教之力,对抗鞑子。现如今这景教非但没帮上什么忙,还在鞑子和大明之间两头通吃。这种墙头草的行径让她很不满意。对于毕方济的请求,她要慎重考虑,不能轻易答应。
但她没有表露出不满,只是为难道:“毕主教有所不知,大明现在百业待兴,到处都是用钱的地方,咱们这宫内更无余财。吾虽有心,但力不足也。”
毕方济不姓毕,但按照国人的习惯,大家都称他毕主教。他心知这是皇后的说辞,他在贵阳这几个月,看到都是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修路、建墙、修缮房屋,粮食也从各地源源不断送进粮仓,一片火热景象,要说修一个教堂应该没问题。
“尊敬的皇后,您也是主神的信徒,咱们要同心协力,在这片土地上传播主神的荣光。”毕方济想要唤起皇后对主神的信仰。
“哎!”王少姬轻轻一叹,缓缓说道:“毕主教应该知晓,皇上乃大明最尊贵之人,如今也只得蜗居于此,可见国事之艰。”
朱由榔一直将行宫安置于原贵阳府衙内,主要是因为贵阳只是一个暂时的落脚点,不需要大兴土木重新建设一个宫殿。好钢用在刀刃上,现在国家到处都是用钱的地方,先把基础设施搞好,其他的都可以向后缓缓。
毕方济听到皇后的说辞,又看看这简陋的宫殿,心中已经信了七八分,他只好降低要求:“我们只需要一块土地,教堂的建设我们可以找信徒来完成。”
王少姬心想,一块土地也不算什么大事,但这事她说了不算。
“吾一介女流,不可过问政事,汝可寻礼部官员请求此事。”
毕方济心知在皇后这得不到支持,便告辞离去。
此行他也不是一无所获,皇后让人将自己的金银发饰全数打包,以充教资。
当他找到礼部时,被礼部直接回绝。
此事于礼不合!
他们无奈之下,只得租下一间不起眼的小屋,权当临时的圣堂。起初,他们采用了最朴素的传道方式——派发传单。他们将圣典中的教义翻译成中文,编成小册子,向路人分发,但效果甚微。首先,他们人手有限,传单的数量并不多;其次,贵阳城的普通百姓大多不识字,而识字的人又早已有了信仰。那些精心制作的传单,大多被当作了厕纸。
于是,毕方济和他的同伴们调整了策略。他们三人分成三路,在贵阳的各个集市上逢人便宣传,教堂招人,不仅包吃住,每月还有工钱拿。当然,前提是要放弃原有的信仰,转而信奉主神。
这一招还真奏效了。俗话说得好,有便宜不占王八蛋。
正值农闲时节,许多百姓无事可做,听闻此消息纷纷报名。至于信仰,那是什么?
毕方济三人也没想到,这招竟然如此有效。
但教堂毕竟不是慈善机构,他们经费有限,不能收留所有报名的人。他们只挑选了一些年轻、看起来相貌端正的人,认为这些人更听话,易于管理。
就这样,六个年轻人凭借外貌在教堂找到了一席之地。
起初,他们做的都是些杂活,还要每天学习圣典,生活显得枯燥无味。
一个多月后,情况发生了改变。
毕方济将派发传单的任务交给了这些国人,让他们拉人入教。
他们发现,本地居民对洋人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排斥感,连孩子们见了他们都远远躲开,有的甚至被吓得大哭。
起初,这些人也没把发传单的工作当回事,权当是出去透透气。但到了月底,他们的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毕方济奖赏了其中一名名叫杨二的人二两银子,原因是杨二拉了五个人入教。
这让其他人羡慕不已。晚上,等教士们睡下后,他们拉着杨二询问秘诀。杨二也不隐瞒,坦言这五个人都是他的亲戚朋友,大家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到洋人这蹭口饭吃。其他人听了,顿时豁然开朗。
于是,他们也学着杨二,开始四处拉拢亲朋好友,一个个都成了拉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