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1/4 页)
第二大集团,美洲华侨。主要为美国华人十力余众,以司徒美堂为首,称为全美洲洪门华侨。
第三大集团,欧洲华侨,主要是居住在英、法两国的华人,成立有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
这些侨居海外,接受了所谓海洋文化,受过西方文明熏陶的中国人,对国内的党派之争,多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以“嫁女”的心情,倾力关怀和支援“娘家”的抗战。
他们认为,由于中国历代封建专制统治,愚弄人民,造成了国民的愚昧和科学文化的落后,才导致了大国被小国欺侮,大国挨小国打的可耻现实。
他们幻想中国人的脑袋在外人飞机大炮的狠狠轰炸下能“开窍”——抛弃严重束缚民族手脚、智慧的封建专制,真正接受文明和科学。因此,这部分中国人勒紧裤带支持抗战,要比国内大后方人民倾囊支持抗战,要多一个附加条件,那就是接受他们经济支援的国民政府,必须保证国内政治上的民主与自由。因此,一但国内政治集团间出现纠纷磨擦,华侨们总是感到痛心疾首,无情斥责,并以不给经济支援相要挟,国民党的几次反共高潮,很快息鼓偃旗,与华侨的反对态度有直接关系。
鉴于这种情况,抗战第一期,蒋介石不得不暂时放下了老子党、家天下的臭架子,宣布各党各派政治上一律平等,也曾一度造成国内民主政治假象,这对海外华侨是一个莫大的安慰,他们明确宣言,掏尽腰包,支持国民政府抗战,拥护蒋介石抗战到底。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成立战时公债劝募委员会,蒋介石任主任委员。第一期发行救国公债五亿元,海外华侨认购了大半,以后,凡国民政府发行救国公债,华侨都大力认购。1937年至1942年,国民政府先后发行了六次救国公债共三十亿元。华侨购买了十一亿元,占总数三分之一强。
由于蒋介石以孙中山忠实信徒自居,并打着民主共和旗帜,海外华侨基本上都买他的帐。
国民政府之下,专门设立侨务委员会。蒋介石经常通过这个委员会向华侨求援要钱。华侨突击性的捐款已解决了政府不少难题,但蒋介石苦于常年常月的战费开支,便直接打电报给各地华侨组织,请求他们搞常月捐。
常月捐,就是每月都有个固定的捐款数,就像老板给工人发工资一样,每月都有。
蒋介石的电报说:“海外月捐,增加长期抗战力量,所关至巨各地侨团务必努力促进,藉收实效。”
政府侨委会根据蒋介石指示,通电海外侨胞,请其推行常月捐。通电说:
我国长期作战之基本条件,在于财力有源源不断之
补充,而目前国内生产较厚之地,都被敌骑蹂躏,敌机
肆虐,损失重大,经济建设,不免困难。我海外侨胞生
事较舒,既已热烈输将,迈卜式之高义,然每念前方将
士,前仆后继,战区民众,颠沛流离,自当本匹夫有责
之心,再接弥励,以争取最后胜利之光荣。
海外侨胞竭尽全力,按月缴纳抗日捐款,如同按月给国民政府发工资。
南洋诸国华侨每月平均实际捐款为:七百三十四万元;
美国华侨每月平均实际捐款为:五十八万三千元:
八年抗战中,华侨捐款共计为:十三亿二千二百五十三万余了
各地华侨汇兑的侨汇就更多了。
侨汇:即华侨以赡家费名义寄回国内的款项。它成为抗战期间重庆政府财政经济的重要支柱。整个抗战期间的侨汇为:九十五亿元以上。
美国华侨为了支援抗战,竟将总收入的四分之一汇回国内。1940年,军政部长何应钦在国民参政会上报告:1939年政府全年的战费开支为十八亿元。这一年,华侨的捐款和侨汇共为:十三亿三千万元。华侨承担了绝大部分战费开支。
华侨除捐款、认购公债和侨汇外,还捐助了大批军需物资。
重庆政府宣布:抗战头三年中,华侨捐献飞机二百一十六架;救护车汽车一千余辆;坦克二十三辆;其他如棉衣、麻袋、医药用品等无法计算。
重庆国民政府统计宣布:从1937年到1941年底,国民政府的总收入为:二百二十六亿元。其中华侨汇款为:五十三亿元,相当于国府总收入的四分之一,将近国府军费开支的二分之一。
国民政府对此评价:华侨庞大之外汇,对于祖国之抗战,实予以巨大之助力。
华侨,您们那一颗爱国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