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4 页)
现在有的史学家、回忆录家们还在津津乐道地谈着二十九军的大演习:国耻演习, 固安大演习等等。
我想说:面子是没有价值的。面子是什么?“面”是脸的意思,“子”该是儿子, 洋人说怎么研究都研究不懂。有的解释为“只顾外一层,不管实际内容。”也有人解释 为“虚荣第一,实质第二。”看来洋人还是懂了这意思。
日本在华北增兵,华北驻屯军的升格,按日本人说,它还有另一种意义,即:华北 驻屯军与关东军成为平等规格,以扼制关东军再干预华北问题。
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日本帝国的社会制度,似很近似但有结构上的不同,又有观 念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不同。日本是议会制,近似英国式的民主体制,但是, 日本天皇有最后决定权,大事不决,可在御前会议上由天皇“圣断”。天皇并不主持日 常事务。国家政策方针一般由内阁制定和决定,而日本的内阁又非常软弱,动不动就是 总辞职。倒不是因为天皇权力太大,而是军人制约内阁,日本的政治又是外重内轻,驻 外的关东军、朝鲜驻屯军、华北驻屯军、台湾驻屯军四大常备兵团,虽然直属日本陆军 部领导,而大有鞭长莫及感觉,这些驻屯军往往各行其是,对陆军部阳奉阴违,好像接 近猎物的狼群,愈靠近血腥的气味者愈难控制自己的食欲。所以人们说日本的政治是 “下克上”、“外重内轻”。
话说回来,日本在华北增兵和升格的手段也确实起到了扼制关东军的作用,关东军 不便再向平津伸手。但是关东军,尤其是关东军的少壮军人们是不甘寂寞的。
1933年间,内蒙古五大贵族发起自治运动。1934年,得到南京国民政府承认,并答 应给所需要行政费,实际却分文没给,内蒙古方面很不满。
另一方面,关东军建立“满洲国”以来,为了西边国境的安泰,有计划地利用内蒙 古的自治运动。内蒙古运动的头领之一,锡林郭勒盟的苏尼特左旗旗长德王(政务厅长, 相当于首相)因得不到南京的财政支援,为了和宋哲元、傅作义对抗,便开始投靠关东 军。
1935年德王在乌珠穆沁与关东军副参谋长坂垣征四郎、参谋田中隆吉等会见,获得 了关东军的支持,但是,其条件是必须与李守信合作。李是在关东军的扶植下,在1932 年当上“察东特别自治区”行政长官兼军事长官的。
1936年,华北军增兵和升格以后,田中参谋为了与华北驻屯军争雄,拟定了宏大的 《西北施策要领》,并说服关东军首脑,4月末,田中参谋成功地在察哈尔省德化建立起 “内蒙古军政府”,并让德王任主席,李守信为副主席。
田中参谋为加强内蒙古军政府,首先需要确保财源。德化一带的鸦片质量差,栽培 所需劳力不足,主要依靠来自冀东走私的财政援助。可是后来,国民政府责令华北当局 打击走私,内蒙古军政府的财源断绝。为打开局面,田中参谋与德王一致决定,将以平 地泉为中心,盛产杂粮,比较富庶的绥东四旗,从傅作义的绥远省夺过来。
但是,为夺取平地泉地区,单靠德王、李守信率领的内蒙古军办不到,兵力、武器、 弹药根本不够。于是又勉强组成了匪贼头领王英部队(骑兵3000人,炮兵200人,山炮3 门)与原属孙殿英部的金甲山部队(约3000人),以及察哈尔特别保安队3000人,日本 人称三支谋略部队。号称4万人。
8月中旬,田中从张家口的刘汝明师长的眼皮底下,用火车、卡车为上述部队运送武 器弹药,甚至在北平到处收买日本浪人和强拉民伕参加内蒙古伪军。
9月末,田中起草的《绥远工作实施要领》不顾日本陆军部的反对,暗地通过。此时, 田中已经升任为内蒙古特务机关长,同时,田中强硬要求指挥这支“谋略部队”。11月 12日,王英为前敌总指挥,率两个骑兵旅和金甲三步兵旅及两个炮兵连等,在三架轰炸 机的掩护下,向红格尔图进攻。
13日与守军发生前哨战。
14日上午8时,2000余名日伪军又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进行猛烈进攻,守军只有2 个骑兵连一个步兵连及当地自卫队百余人,战至下午5时,守军将敌击退。
15日晨6时,田中隆吉亲自指挥步骑兵5000余人,在野炮、装甲车、飞机掩护下向守 军阵地轮番轰炸,猛烈进攻。先后冲锋七次。守军得到当地父老兄弟努力支持,战斗情 绪极为高涨。
15日晚,守军骑兵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