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2/4 页)
一定即刻跳起来,记录下来,要不然明天就会不记得了。昨天我就梦见潜到海底,见到一条古怪的鱼,奇怪,我根本就不会潜水。”
这位自称是世界上写汉字最多的作家,即使今天出品锐减,谈起写作,还是感慨良多:“我写稿除了稿费没有第二个目的,没有什么崇高理想。因为我发现我来到香港以后,唯一可以谋生的手段就是写作。除了写稿,我去打任何工都不够资格,不够学历,不够经验,也不够能力。我做生意都亏得厉害,一次炒股票,一次炒黄金,我以为最容易了,结果亏得几乎跳楼。最后只有哈哈大笑。现在我知道,上天造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本事,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本事,不要硬来。”如今酒烟的配额已经用完,最大的乐趣是读书。在谈话中,他对后辈作家的作品如数家珍:王安忆的《长恨歌》虽然婆妈,也觉好看;余华的《兄弟》是晚清讽刺小说以来最好的讽刺小说;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要看三遍才看明白;平路的《何日君再来》有相见恨晚之感。对自己的妹妹亦舒,他也不忘吹捧:“亦舒的小说好看,文字简洁明了,情节发展得快,人物性格鲜明,这是小说的必要条件。”
谈到兴起,倪匡起身带我欣赏他和倪太、女儿倪穗和洋女婿、儿子倪震和周慧敏的照片。又进电脑房参观两部电脑,随手打开的那部电脑桌面上是倪匡夫妇、倪震和周慧敏四人在美国旧居前的合影。突然,他说,客厅里还有一样好东西,原来是舒淇早期的裸体写真集。他笑道:“真靓!”
1935年,倪匡生于上海。1937年抗战爆发后,一度由家长带到故乡浙江镇海的乡下避难。童年时喜欢博览群书,养成了一生好读杂书的习惯。1951年,倪匡初中毕业后进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受训三个月,后参加解放军和公安,至苏北、内蒙古垦荒。
李怀宇 你在抗战年代已经养成喜欢看书的习惯?
倪 匡 我从小到大都喜欢看书,最开心的事就是看书。我差不多在十二岁以前就看遍中国传统小说,那是在小学时期。《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我看《聊斋》时完全不明白,就选一些最短的来看。我在小学已经看《红楼梦》,但是看不明白。我在当兵的时候看得最多的是《红楼梦》。真是好笑,那时候有一本书叫《红楼梦研究》,是俞平伯写的,当时要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我最喜欢看《红楼梦》,周围的干部都是大老粗,对我叫嚷:“在看什么?”“《红楼梦》。”他们看到《人民日报》上正在批判《红楼梦研究》,就狠狠地批判我。我说:“我看的是《红楼梦》。”“《红楼梦研究》都要批判,《红楼梦》更不能看!”(大笑)我说:“这些事报到上级,上级如果有一定知识程度的话,一定会批评你们的。毛主席也喜欢《红楼梦》,毛主席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出自《红楼梦》。”解释了半天,他们也不明白,也没有见过这么蠢的人。
倪匡:我唯一可以谋生的手段就是写作(2)
李怀宇 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这些红学研究著作你也看吗?
倪 匡 我看的,俞平伯的文章好。我对《红楼梦》有一定研究的。周汝昌当年的《红楼梦新证》我也看过。最近刘心武来了,我听了很喜欢,他发现的很多问题我都没有发现。刘心武考证秦可卿的来历,很新鲜。
李怀宇 小时候外国小说看得多吗,像夏洛克·福尔摩斯这些小说喜欢看吧?
倪 匡 我到中学时已经看很深奥的翻译小说,好看的小说我都看。福尔摩斯看了很多。你说得出来的好看的外国小说,我几乎都看过。英国的、法国的、美国的都看,很多都看过几遍。我还看过很多美国的冷门小说。我也看俄国小说、苏联小说,我最喜欢普希金,他的短篇小说写得很好,写得比卫斯理还传奇。
李怀宇 在上海读到初中就没有再读下去了?
倪 匡 我勉强读到初中毕业。之后就没有心思去读书,后来就去当兵。
李怀宇 为什么去当兵?
倪 匡 没有事做嘛。十六七岁的少年,无所事事,在外面逛街,到了一座桥,在想过桥还是不过桥呢?想着电车来了就搭电车,但是电车老半天不来,就过桥了。走了一半,见到柱上有一张布告。这张布告很大,被风吹下一半,如果它完全不动,我就不会留意它,如果完全吹下,我就看不到。这一半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走上前翻起全张布告来看: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招生,只要中学程度,满十八岁就可以参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