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球进入美元、欧元与人民币等需要平衡、需要共赢、需要共生、精诚合作的历史新时期。
2008年9月15日之后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这是世界货币一花独放人类悖论的必然结果。
叩问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人民币的一些渊源和逻辑关系;透过历史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一国货币的地位变迁,感受到国家和民族的地位变迁。
很早以来,中国一直以白银为主要货币,长期停留在经济专家所说的“秤(称)量货币”阶段。所谓“秤量货币”,经济学上的解释,是指货币金属没有成为有固定重量的铸币,不是按枚流通,而是按重量计算,每次使用都要经过称量。中国的秤量货币白银,以两为计算单位,故也叫“银两制度”。有专家称之为“银本位”。
惊世设想,用“人民币”统一中国(2)
就世界范围而言,银两制度是一种相对落后的货币制度,同西方的差距很大。19世纪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金本位货币制度的时期。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教授叶世昌称,金本位制以英国实行得最早,开始于1816年。其他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则实行于19世纪70年代后。
中国开始重视货币本位问题是在20世纪初,萌发于清廷分别和英、美、日订立通商续约之时。
起初,资本主义国家同中国做生意,对中国的货币标准不统一很不以为然。
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史实,光绪二十八年,清朝和英国订立《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其第二款规定:“中国允愿设法立定国家一律之国币,即以此定为合例之国币。将来中英两国人民应在中国境内遵用,以完纳各项税课及付一切用款。”次年订立的《中美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和《中日通商行船续约》也有类似的条文。
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三个条约是促使中国考虑建立本位制度的重要推动因素。叶世昌教授也认为,中国称法定货币为“国币”即始于此。
中国近代百年金融历史的长河中,曾有过许多次改革,而其中最具影响力、意义最深远的当数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实施的“法币改革”。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即着手组建中央银行,改组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在建立金融垄断的过程中,改革币制是个极为关键又无法回避的问题。历经6年酝酿,国民政府于1933年4月5日颁布“废两改元布告”,标志着中国货币流通在法律上进入银本位时期,使多年来因货币紊乱妨碍工商业发展的现象告一段落。
然而以银为主要货币的中国却产银有限,银价操纵于外人之手,致使世界银价的涨跌,都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极大影响。果然,“废两改元”后不久,1934年即发生了白银风潮,由美国实行白银政策引起的世界银价上涨,使中国国内存银大量外流。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馆长王允庭研究透露,当时海关统计,1934年所流出的白银共达25,990多万元,这还不包括走私白银。国内通货紧缩,使银行收紧银根,不肯轻易放贷,引起工商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生产经营不能顺利进行。由此导致失业增多,物价暴跌,大批工商企业破产倒闭。据中国征信所统计,仅1935年中秋节前后10天内,上海商号一下子就倒闭了166家。资金的外流又引起国库收入减少,国际收支不平,这样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使社会各界均受到严重的打击。
面对银本位制度已崩溃的现状,为摆脱财政经济危机﹐谋求币值稳定﹐加强金融垄断与控制,国民政府采纳了英国财政专家李滋罗斯等人的建议﹐决定放弃银本位制﹐进行币制改革,实施法币政策。
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发布《施行法币布告》,实行法币政策——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曾经财政部核准发行的银行钞票仍准照常行使,但以现行流通总额为限,不得增发,由财政部逐渐以中央银行钞票收回;设立发行准备委员会,管理纸币发行的准备金;有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的银币或生银等,交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指定银行兑换法币;旧有以银币订立的契约,到期日概以法币结算收付;为稳定汇价,由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
法币政策实施之初,国内因通货紧缩而造成的顽症得到改变;物价不断下跌的趋势得以制止;各大城市的物价普遍出现平稳回升;对外汇价相对稳定;工农业生产趋向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